&nbps;

技術突破|鄂爾多斯源牧場讓山羊絨細度再降0.5—1微米,實現原料層級實質性跨越

近日,在鄂爾多斯集團自建牧場——鄂爾多斯集團源牧場(以下簡稱:源牧場)成立三周年之際,集團宣布,源牧場絨山羊育種與營養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依托與中國農業大學張微教授工作站共建的“絨山羊次級毛囊發生發育調控技術研發”項目,研究團隊通過幼齡期精準營養幹預,成功實現了阿爾巴斯絨山羊羊絨平均細度下降0.5-1微米。該技術目前已在源牧場啟動初步推廣,計劃逐步完成從校企聯合小試到產業中試的轉化,待數據穩定驗證後,將進一步輻射周邊牧戶,推動技術的大面積應用。

突破1微米,實現品質的跨越式提升
在羊絨行業,纖維細度是決定原料等級與價值的核心指標,直接關乎最終產品的輕盈度、柔軟度與奢華觸感。根據國家標準GB 18267-2013《山羊絨》,山羊絨纖維根據平均細度被劃分為關鍵等級:平均細度不高於14.5微米可稱為“超細型”;介於14.5微米至15.5微米之間為“特細型”;而15.5微米至16.0微米則定義為“細型”。可見,每一個質量級別的躍升,其核心差距往往就在這關鍵的0.5至1微米之間。鄂爾多斯集團此次實現細度下降0.5–1微米,意味著可將大量原屬“細型”或“特細型”的羊絨,提升至“超細型”乃至更高品質範疇,不僅代表技術突破,更是原料層級的實質性跨越。

科研引領,攻克行業共性難題
當前,全球羊絨產業面臨絨山羊存欄量下降與羊絨纖維變粗的雙重挑戰。鄂爾多斯集團此項研究項目精準聚焦行業痛點,通過在幼齡絨山羊次級毛囊發育的關鍵窗口期進行科學調控,從根源上增強了優質羊絨的產出基礎——不僅提高了毛囊密度,更實現了細度的有效降低,為改善羊絨品質退化趨勢提供了可落地的技術方案。

從牧場到市場,踐行可持續發展承諾
此項成果根植於鄂爾多斯集團從牧場到市場的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戰略布局,以及前瞻性科研投入。集團將科研陣地直接建立在供應鏈的起點——源牧場,確保了尖端技術能穩健完成從“校企聯合小試”到“牧場中試推廣”的轉化。這種以科技驅動產業升級的模式,不僅保障了上遊牧民生產更高品質的羊絨、實現收入可持續增長,更具備顯著的環境價值:通過“提質增效”,在相同土地載畜量下產出更多更高價值的羊絨,降低單位產量的草場壓力與生態足跡;同時,細度優化帶來的原料升級,可減少後續加工中的原料消耗與能耗,推動全鏈條綠色低碳轉型,生動詮釋集團對產業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承諾。

立足中國 溫暖世界
中國是世界羊絨的主要生產國與重要市場,鄂爾多斯集團作為中國羊絨行業的領導企業,積極聯合產、學、研、牧各方,推動創新成果在產業內的共享與應用,持續提升中國羊絨的整體競爭力。未來,鄂爾多斯集團將繼續通過科研投入與開放協作,讓源自北疆的珍貴纖維,以更卓越的品質、更當代的審美與更可持續的方式,溫暖中國,走向世界。

信息來源:鄂爾多斯集團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