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厚重挺身、色澤濃烈的牛仔布是工裝與街頭時尚的代名詞。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與可持續潮流的雙重影響下,牛仔布也正在悄然轉型。香港紡織商會名譽會長、現任製衣業訓練局(CITA)主席、選委鄭文德近日接受《財經透視》訪問時指出,市場對牛仔布料的要求已與數十年前大相逕庭,透氣、輕薄及具彈性的材質日漸受到青睞。

鄭文德的家族製衣企業永泰控股擁有超過70年歷史,一直專注牛仔褲生產。他回顧,傳統牛仔布常見重量為14安半,屬較厚身用料,但近年已逐步減至11至12安半,目的在於提高穿着舒適度及透氣性。「布料越厚會越焗,越薄氣度就會好,穿上身亦更舒服,這是因應天氣與潮流的自然演變。」
除了厚薄調整,布料成分亦有重大變化。「由以前100%棉,到現在加入spandex(氨綸、彈性纖維),一來增加彈性,二來迎合時尚設計對貼身與舒展性的要求。」鄭氏指出,這些微調無論在設計或功能層面均見成效,但同時對製造與品質管理帶來更高門檻。

生產轉型:從布料到工藝的全方位升級
為應對新趨勢,業界紛紛投資升級布料與後製工藝。鄭文德分享,現時不少廠商會在紗線階段加入再生棉或再生化纖,並採用更緊密的紡紗技術,以減低布料損耗。這些措施雖有助提升環保效益,卻也無可避免推高成本,「樣樣加起來,成本一般會增加一成幾到三成。」
此外,工藝創新亦意味著品質控制的複雜性上升。「每加一種新成分、每改一種織法,後段的反應都可能不同,洗水效果、色牢度都會有變化。」鄭氏坦言,即使經過大量測試,市場節奏已容不得企業長時間反覆試驗,唯有加快研發與量產的銜接速度,才能應對市場步伐。
天然資源波動加劇產業不穩定
談及牛仔布料的原材料棉花,鄭文德亦不諱言氣候變遷帶來不確定性。「棉花價格過去幾十年變得非常波動,歷史上亦曾出現急升情況,對成本與供應鏈穩定構成重大挑戰。」

結語:可持續時裝需產業協作與創新雙輪驅動
鄭氏總結,紡織業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消費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從原材料、布料設計到生產技術進行全面革新,同時需掌握市場對環保、舒適與美學的多元要求。「創新與可持續並非空談,而是實打實的轉型成本與風險管理,惟有把握趨勢,才可為香港時裝業開創新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