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轉載】IP經濟觀察|Bilibili生態模式對泡泡瑪特的啟示

當30萬人湧入BilibiliWorld 2025,BW不僅成為亞洲最大的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展會,更在日本Twitter熱搜霸榜三席,成為全球年輕世代的文化節點。

而這場盛事的背後,是B站(Bilibili)與泡泡瑪特截然不同的IP打造邏輯:前者重「故事驅動」,後者偏向「形象先行」。


🧠 為什麼B站模式更具韌性?

模式對比B站(生態養成)泡泡瑪特(形象孵化)
核心資產動畫/漫畫故事、社群共創IP形象(如Labubu、Molly)
商業邏輯內容先行,社群助力,IP自然生成形象試錯、衍生品銷售
風險特性去中心化內容降低單一IP失敗風險高度依賴爆款,生命周期受限
用戶參與UP主二創、自來水宣傳、社群互動用戶角色以消費者為主

泡泡瑪特雖憑藉Labubu、Molly等打造盲盒熱潮,但其缺乏深度故事支撐。當審美疲勞來襲,缺乏延展內容的IP難免式微。相比之下,B站通過作品如《孤獨搖滾!》成功將角色情緒投射與用戶情感共鳴結合,讓IP成為「文化符號」而非「塑膠玩具」。


📊 關鍵數據與現象:

  • BW 2025展覽面積: 24萬平方米(亞洲ACGN展會之最)
  • 參與觀眾人次: 超過30萬人
  • 參展商數量: 超過700家
  • 日本觀眾觀看《孤獨搖滾!》簽售直播: 超過500萬
  • Labubu熱銷期衍生品收入增幅: 不到毛絨玩具的15%

🔍 香港業界觀察:

B站的發展提醒我們,IP價值不僅來自創意形象,更來自能引發共鳴的敘事能力與社群力量。這對於香港文創業者、玩具設計師與潮流品牌,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新路徑:

  • 可思考如何透過社交平台與用戶共創故事
  • 加強IP與情感、價值觀的綁定
  • 嘗試將IP活動從「銷售型展會」轉化為「社群型節慶」

與其追求下一個爆款,不如培養一個能讓用戶不斷共鳴、持續共創的IP宇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