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備受業界關注的「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將於CENTRESTAGE時裝匯演隆重舉行。本屆賽事由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香港毛織出口廠商會及香港羊毛化纖針織業廠商會聯合主辦,邀請來自香港、澳門及大灣區的青年設計師參與,以「編織夢想.連繫生活」為口號,鼓勵年輕一代展現創意與市場觸覺。
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主席、香港紡織商會特邀榮譽顧問許彼得(Peter Hui)表示,賽事旨在為行業吸納新血,同時搭建平台讓設計新秀走向市場。「我們不想設限創意,但亦要他們了解,設計不止於藝術,還要懂得銷售。」
融合創意與市場——讓設計真正「走出去」
參賽者需提交八件作品,其中四件強調吸睛視覺效果,四件則需具備市場推廣潛力,並設計出可行的銷售方案。為此,大會早前特設工作坊,教授參賽者如何定價、理解消費心理與商業操作。「他們往往視作品如親生子女,不願削價,但做生意不能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許彼得強調,學懂站在市場角度思考,才能真正邁向專業。
部分參賽者的創作令人眼前一亮,例如以迷彩軍服回應世界局勢的設計,或透過奇異果逐日腐壞的影像呈現生命循環概念,既具藝術深度亦蘊含社會關懷。參賽陣容涵蓋理工大學及知專學生、甚至現職教師。許彼得笑言:「老師未必贏得過學生,決賽時評審在遠距離下未必看清細節,但能否打動人心、能否賣得出,才是設計的真正考驗。」本屆賽事得獎者有機會赴韓國首爾參加時尚考察交流之旅。
毛織技術不會失傳,只會升級轉型
談及行業未來,許彼得坦言傳統毛織業早於十多年前已面對青黃不接,但隨著近年經濟穩定、政策支持漸多,年輕人回流入行的現象有所回升。「我不會說技藝會失傳,而是進化。從前靠人手,今日靠科技配合。很多fast fashion品牌都用AI、大數據分析市場趨勢,再迅速投入生產。」
他強調,毛織業的未來並非只靠技術,而是綜合創新與市場導向的實踐。例如某些智能針織設備雖初期投資高昂,但長遠有助提升效率與生產靈活性,是行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一步一腳印:從船務部小職員到獨當一面
許彼得自身的入行經歷亦為年輕人提供寫照。他於1997年學成返港,初入家族毛衫廠任職船務,負責打單收錢。「十年內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但我學會從中尋找樂趣。」他憶述父親堅持穩健營運,而他則偏向主動接客、拓展直銷業務。最終,他選擇另立門戶,成立個人品牌,開拓新市場。
當年他曾「先斬後奏」購入一台德國高端織機,初遭父親反對,最終機器發揮成效,才令父親釋懷交棒。「我不是離開家族生意,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前行。」他的故事體現了新舊價值觀的磨合,也展現出新一代企業家的堅持與勇氣。
織夢的起點,是對行業的熱愛與堅持
許彼得鼓勵年輕人不要只追求「最喜歡」的工作,而應在每段歷練中尋找價值。「喜歡是奢侈的結果,熱情是堅持後的回報。」他期望透過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啟發更多有志投身設計與毛織業的年輕人,為香港工業注入創新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