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陳祖恒:強化香港樞紐角色 助業界應對全球變局

(香港紡織報訊)紡織及製衣界立法會議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香港紡織商會常務副會長陳祖恒近日受訪時,就國家政策對接、中東合作及應對關稅戰提出三大策略方向,強調香港需主動發揮「內聯外通」優勢,鞏固國際供應鏈地位。

▲ 陳祖恒參與中東商貿考察。

一、對接國家戰略 深化「一帶一路」合作
陳祖恒表示,完全支持夏寶龍主任對港澳工商界提出的「四點希望」,認為香港業界應延續「愛國愛港」傳統,緊扣國家高質量發展方向。他提出具體行動方案:

  • 拓展國際網絡:本月底將代表生產力局赴馬來西亞出席「2025東盟領袖及合作論壇」,推廣香港技術支援服務;
  • 文化軟實力輸出:聯動業界以時裝為載體,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外產業合作;
  • 中東佈局深化:推動香港成為內企進軍中東的橋頭堡,吸引當地資金與技術「引進來」。

二、中東考察啟示 促港長遠規劃
隨行政長官訪問中東後,陳祖恒提出三大借鑑:

  1. 戰略對接:參考卡塔爾「2030國家願景」,制定與國家發展戰略呼應的香港產業長遠藍圖;
  2. 機構協作:建議整合貿發局、工貿署等部門職能,提升經貿推廣效率;
  3. 雙向樞紐:利用香港國際化場景,協助內企解決「出海」水土不服問題,同時吸引中東資本注入本地經濟。

三、應對關稅戰 短中長期並舉
針對國際貿易摩擦,陳祖恒提出分階段應對策略:

  • 短期穩根基:舉辦關稅政策解析座談會,聯動金管局穩定企業資金流;
  • 中期拓市場:推動業界發展自有品牌,透過跨境電商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
  • 長期促轉型:支持產業結合創科實現「高智綠」升級,研發智能生產技術與環保新物料。

陳祖恒強調,香港紡織業需從「代工模式」轉向「品牌+技術」雙輪驅動,善用「超級增值人」角色把握供應鏈東移機遇,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港式方案。

基斯 編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