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159期-歐盟與香港紡織品貿易:「循環與可持續性」

歐盟在2022年發佈了歐盟對紡織品的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的2030年願景,(紡織報第156期已經報導過)。摘要地說,到2030年,所有歐盟市場上的紡織物會是:

– 可持續和循環性的紡織品

– 盡可能採用了回收纖維

– 循環性的衣物會是常規,廢棄衣物將會減少,而且會有足夠的設施回收。

歐盟的紡織品生產,大多是工業產品,例如應用在汽車、地毯、濾網上。主流消費市場的紡織品,品牌產品佔了大多數,穿上身上的紡織品,大多是進口的,在歐盟外生產。品牌公司指定了物料,指定了生產廠家,他們可以無限提高對紡織品的要求,可是到底這些要求是否可行,是否可以用低廉的價格生產,暫時都沒有結論。例如,一家著名的快時尚公司,投資了一家把棉質廢棄紡織品轉化為棉漿產品的公司,棉漿供應給再生纖維素公司生產天絲或粘膠用,今年初這家工廠已經倒閉了。另外一項投資,是回收再用紡織品裡的PET,工廠還未投產,還未能證明能否成功。另一家著名的瑜伽服裝公司,投資了生產生物基錦綸PA的公司,希望能將瑜伽服續步轉化成利用生物基材料生產的服裝。

到底我們的「回收再生」與「生物基材料」的情況如何?

到底我們現在有多少紡織品在用「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物料生產?「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紡織品的產量能否滿足歐盟的2030年願景?據統計(請看附表):

1)棉紡織品:回收的30萬噸棉織品,據報導全部來自孟加拉,全部都是機械回收的。但含棉的紡織品,卻很多是棉和滌綸PET混紡的TC(或稱 polycotton),但機械回收TC效率太低。若把棉纖維用酶處理把PET和棉分離,成本也難被市場接受。所以只有純棉製品才被回收再用。

2)呢絨紡織品:只有7%回收再用,呢絨的回收再用比較簡單,有發展空間。

3)PET紡織品:報告中的14%回收率,回收的PET並非來自紡織品裡的PET,來源都是透明廢棄 PET 水瓶。已經印染過的紡織品PET,回收再生料的價值太低,沒有人願意回收再生。

PET纖維占全球纖維產量的55%,是最大的纖維品種。紡織行業的 rPET 供應鏈實際上處於塑膠行業循環再用的下游,承接了塑膠行業透明PET水瓶的再生料,把它造成 rPET 纖維。

至於生物基PET,更沒有必要生產,事關PET水瓶的供應源源不絕,排山倒海地推給紡織品市場,試問那裡有經濟誘因去生產生物基PET呢。至於生物基PA 纖維,產量只有2.48萬噸,占全部錦綸纖維產量 620萬噸的0.4%,少得可憐。

縱觀以上統計數字,只有純棉和呢絨纖維製品值得回收再用,兩者都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而且回收的技術不高,是經過實戰認證的工藝。

按以上的統計數量,估計歐盟的2030願景:

A.「到2030年,所有歐盟市場上的紡織物會是「可持續和循環性的紡織品」」是不樂觀的,在六年內把再生纖維的產量提高很多倍的難度很大。

B. 至於如何實現「盡可能採用了回收纖維」的目標,除了rPET以外,採用其他品種的再生纖維有點不大現實。

C. 至於「廢棄衣物將會減少,而且會有足夠的設施回收」的目標,我們現在的紡織品回收設施,都是回收工業廢品用的,是消費前(pre-consumer)廢品的回收,離開處理在生活垃圾裡海量的廢棄紡織品的目標,距離實在太遠了。

D. 不過歐盟的「循環性的衣物會是常規」這目標,有不少知名品牌,已經把網站上的產品標識為用「可持續性物料」生產的,不難想像很多都有「漂綠 (greenwashing)」之嫌,到底用了多少可持續性物料才可以標識為可持續性產品,業界未有統一標準,所以這些標籤的可信性不高。

以上的一切,在2030 年前能否改善?我們相信一定會有進步,但毫無疑問,距離目標還會很遠。歐盟似乎想把成本和責任都推給歐盟以外的紡織品供應商,歐盟的2030願景成功的機會不高。但不管歐盟成功與否,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一個紡織品市場,而又是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無可否認歐盟的2030願景是美好的願景,有部分是可以實行的,借他山之石,這些可行的願景也可以成為我們的目標。

循環與可持續性衣物有它的特質

再生料的品質是有局限的,例如再生棉漿生產的天絲,品質一定比不上用木漿竹漿生產的天絲。再生 rPET 的強度,一定比原生PET纖維差,而且價格一定較貴。生物基PA的強度,一定比不上化工原生PA,而且價格一定不菲。回收再用的呢絨成本一定會比較高,事關廢棄呢絨紡織品的數量少,收集成本不低。對所有紡織纖維的生命週期分析 (LCA Life Cycle Analysis)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2023 年的 「Techno-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the management options for used and waste textiles in the European Union」。他們的總結是,廢棄紡織品纖維回收再用的算盤大多打不響。既然如此,高成本和較低品質都是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特質,消費者也要接受這類商品的特質。儘管再生和生物基材料都不是十全十美,衣料和服裝開發,可以混合不同纖維來創造獨特的穿著感覺,這是新材料能提供給市場的創新機會。

縱觀過去比較成功的一些商業案例:

1)環保紙張,雖然顏色不白,但是售價一定比普通白紙高。

2)有機蔬菜 (Organic vegetables),雖然賣相不完美,但是售價一定比用化肥種的蔬菜高。

3)公平貿易 (Fairtrade®) 茶和咖啡的售價,一般都可以賣得較高的價錢,而且廣受消費者歡迎。

以上三個例子,起初的銷售都不好,慢慢被消費者接受後,售價就可以提高。

無疑不少消費者都嚮往購買「循環和可持續性」物料生產的衣物,我們可以相信現在市場的需求遠遠大於能供應的水平,求過於供是利好的現實,提高銷售價格是完全可預期的。可是若品牌公司不提高收購價的話,哪有供應商會願意承擔較高的成本呢?在一個混亂的市場裡,沒有可信的標籤來區分「漂綠」與「循環和可持續性」產品時,品牌公司是否可以提高這些產品的售價呢?有些專門店只賣循環再造物料的服裝,可是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顏色,服飾設計過於簡單,這又能滿足消費者的期望嗎?

總之「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它的市場價值,完全取決於供求的關係,若能把需求提高,銷售價格是可以提升的。能賣到好的價錢,供應商是願意開發「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

市場推廣及回收再生

我們時間無多,然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欠清晰的商業良方。在供需方面,有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1. 沒有回收,何來材料去循環回用?

我們要提高循環再用的效率,廢棄紡織品必須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分開收集。例如香港的廢棄紡織品的回收大約有6%,應該把廢紡分開收集,然後把棉和毛絨纖維分選出來。

2. 生物基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需要更大的力度和投資。

國內很重視生物基材料的發展,香港並沒有條件開發新材料,不過我們可以利用「可持續性」與「循環性」材料,混合其他纖維來改性,開發新紡織物品種,使消費者能有新的穿著感受,從而提高對這類產品的需求。這方面的工作,香港能夠勝任。

3. 要提高「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需求。

有了需求生產商才有發展空間。我們急需要:

1) 有一個高可信性的「循環和可持續性」標籤的成立(好像Fairtrade®)。這需要國家級領導工業發展的團體去推廣,可以預期,推廣的力度不會少於推廣 ESG的力氣。中國既是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紡織品消費國,若我們不做,誰來做?

2)要設定標籤的要求,例如含多少再生料或生物基材料才可以用「循環和可持續性」標籤。(例如,含30% 再生或生物基材料的可以貼上銅牌,含50%的可以貼上銀牌,含70%以上的可以貼金牌。)

3)我們更要杜絕「漂綠」的商業行為,讓真正的環保產品能夠賣到合理的價錢。

歐盟提倡的「循環性」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願景,借他山之石,這也可以是我們的願景。我們既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紡織品消費國,更是最大的廢棄紡織品產生國,若我們不回收,誰來做?沒有回收,哪兒來循環再造?我們必須把「循環性」與「可持續性」紡織品做好。這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成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腳印,慢慢建立起來的。我們距離2030 年,為期不遠,我們需要行動了。

鄭君威

麻省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

香港紡織商會董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