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Zara的廣告在國內也掀起一番爭議。焦點是廣告內的中國女模特兒李靜雯,因她是比較多雀班的,很多國內的羣眾認為這廣告辱華,原因是他們不覺得李靜雯的樣貌,她的雀班能夠代表中國,甚至亞洲女性的美。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底下,這樣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文化就好像一個鏡頭,在不同的鏡頭角度下,感受會截然不同。比如說在不同的文化總會有一些食物,自己覺得是美食,但對於其他文化的人,可能難以下嚥。舉例,中國的臭豆腐,日本人的納豆,西方人的芝士…而根據一些資料,全世界臭味數值最高的食物是來自瑞典的鹽醃鯡魚。同樣道理,好與壞,美與醜,時尚與否….全都沒有絕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詮釋。有時甚至一些功能性上的考慮也不會完全客觀,亦會隨著不同文化而有不同的表現。就正如叫一位男士去穿裙子,理論上應該是舒服的,但心理上卻是怪怪的。
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品牌的管理,書本上的金句是「Think Global Act Local」,亦有學者反建議説是「Think Local Act Global」。不管怎樣,就是要在國際化的同時體現每一個本土文化。一個簡單的例子是麥當勞,在不同的文化,麥當勞叔叔的形象都有些不一樣;在香港,我們的麥當勞有謝霆鋒式的漢堡包,在廣州麥當勞早上有豆漿,在巴黎的麥當勞大賣的是沙律。外表看,這些麥當勞餐廳都很相似,有一個環球(Global)統一的形象,其實內裏就很不一樣,很本土(Local)。
話說回服裝的品牌,簡單的從兩個層面看,就是功能性和感性的形象層面。面對環球市場,在這兩個層面上就要決定那些元素可以全球通用,而那些元素可以本土化一點。因工作關係,很多時候都會接觸到一些國際品牌的話事人,中國市場的服裝品牌顧問。不同場合都會分享心得。我的經驗是,他們大都重視數據或甚麼中國DNA,回歸基本,很少國際服裝品牌會從中國人的身材骨架着手,去研究中國人的身型。更粗陋的做法是將他們現有的尺碼做小一點。
簡單說,國際品牌管理就是怎樣在兩個層面(功能性和感性的形象層面),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找一個平��點。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師
廖泳新博士
tcliuws@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