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第146期-港紡織研發越戰越勇 本會邀業界共享成果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

2021年6月14日紡織報

香港紡衣業現時正值轉型,適逢全球業界都向工業4.0、生產智能化和環保科技發展,爭相搶奪商機。香港在紡織研發商品化方面,近年表現越戰越勇,香港紡織及成衣中心(HKRITA)最近更在國際發明展勇奪多項大獎。本會呼籲業界把握機會,對紡織科研積極投入,讓企業可以優先應用合作成果。會長朱立夫博士更表示,歡迎業界聯絡本會,向HKRITA介紹參與科研計劃。

商品化成果漸現 收入大幅增長

「香港紡織及成衣中心研究一直以持續發展、工業智能化及對社會貢獻為中心,並期望可幫助紡織業界於技術上轉型,提高業界競爭力。」4月,該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在該中心於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七項大獎後這樣表示。

HKRITA近年積極研發嶄新物料和高性能紡織技術。但是,香港科研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是不爭的事實。90%的科研成果還沒走向市場,就被埋沒在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過程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被稱為創新過程中的「死亡之谷」;跨越不了,創新對經濟就難以直接貢獻。

近年來,形勢正慢慢透過各方努力而改變。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2018-19年度,HKRITA開展了23個新項目,來自紡織業界的收入水平上升至34%,顯示其研發工作日益得到業界使用。商品化及技術轉移方面亦有進展,在2015-16至2018-19年度的4年期內,該中心與業界共簽訂27份特許授權協議,總商品化收入為1,420萬元。單是在2018-19年度,該中心與業界簽訂7份特許授權協議,並獲得約1,100萬元的商品收入 , 比上年度增長近8倍。

會長:本會可安排參與科研

HKRITA由香港理工大學全資擁有,目前是國際上最具聲望的紡織及成衣業科研機構之一。本會會長朱立夫博士及香港中大實業一直與該中心有合作研發,其中一項「仿生孕婦功能足護系統」也在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銀獎。他呼籲業界多參與理大合作科研項目,讓企業可以優先應用合作成果。「大學提供到的科研人員和研究資源,是中小企目前沒有可能做到的。本會會協助業界與HKRITA聯絡,共同參與科研計劃。」他表示,本會亦可幫助申請內地專利。

今年3月,「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公布得獎名單,HKRITA勇奪七項大獎,包括一個最高殊榮的評審團嘉許金獎、兩個金獎及四個銀獎,成績斐然,標誌著該中心及香港的傑出創科成就。今年,這項年度盛事吸引來自20個國家的600多個項目參賽。自2010年起,他們已連續十年參與此項國際盛事,至今合共獲得52項獎項,其中24項為金獎。

研發以環保主導

本屆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是以再生纖維素製成的疏水物料。衣服上的疏水物資一般都是以全氟化合物(PFCs)應用於紡織品上而成,但全氟化物含有毒素,對人體及環境有害。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新的疏水表面處理方式,利用紡織廢料中的天然及不含全氟化物再生纖維素材料製成,較過往的疏水物料安全。研究團隊更表示由於製作材料以紡織廢料製成,成本上與全氟化物的疏水物料不會有太大差別。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研究,為一種可吸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纖維素紗線(另文介紹),幫助達到「負排放」目標。其他獲獎研究包括透過增加「苯胺類降解菌群」,減低紡織廠排放水源的污染、利用低電壓令紗線變色、以電將混紡衣物纖維分離、睡眠舒適評估系統及專為孕婦而設的健康鞋。葛儀文指出,每個得獎研究面向的問題都不一樣,但大多都以環保為主導,幫助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

未來聚焦為業界降低成本

根據立法會文件,HKRITA至2024-25年度的未來計劃,包括在環保發展幫助業界降低成本,「以往紡織和成衣業給外界的印象,是主要的污染源並消耗大量資源,特別是水… 近年,消費者要求企業加大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 尋求長遠及系統化的方案,以減輕成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保護水資源和減少製造廢水將會是研發的重點,其中一項關鍵的研發項目為「無水染色處理系統」。

另一項突破為紡織品循環再造,研發能夠將廢舊紡織品進行循環再造的系統。該中心去年十二月宣布,與H&M基金會開展一項5年合作計劃,當中涉及一項纖維素超吸水性聚合物的研究,項目若能成功研發相關物料,則既能循環再造紡織物,減低紡織廢料對環境的傷害,亦可協助保持土壤滋潤,減少灌溉時的水份消耗,對整體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香港紡織商會 基斯

緬甸紡織廠。當地紡織業正陷入今年最大危機。

緬甸疫情動亂夾擊 港資紡織廠生意難做

今年2月,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至今仍未平息。全球品牌正將其成衣訂單轉移至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其他東南亞國家及地區,對在當地設廠的同業造成極大壓力與威脅。

下半年歐美訂單暫停

受新冠疫情影響,緬甸成衣業早已陷入掙扎求生,動亂更令歐美時裝品牌紛紛停止下單。有本會會員向本報表示,當地廠商有不少下半年的訂單已經暫停,或乾脆轉移到其他國家。會長朱立夫博士則指,緬甸騷亂的確影響當地港資,下半年的訂單亦受影響,希望事件早日平息。

歐美國家關稅優惠促成近年外資進駐緬甸投資設廠,逐漸帶動歐美品牌將部分供應鏈移轉至這東協最年輕的新興經濟體。據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統計,目前緬甸600家製衣廠中,近三分之一屬於中資,為緬甸成衣業的最大投資來源國。在仰光地區,大約有500家紡織企業,其中263家為中資工廠,這些工廠僱傭大概50萬工人。

但是,混亂持續下,預估緬甸境內會有一半左右的紡織廠都將關閉。在三月仰光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緬甸紡織品從業者聯合會(MGMA)負責人表示,緬甸紡織廠內,90%的原料都依賴進口,疫情和動亂爆發後,布料、拉鍊等原料供應不足,紡織廠已經削減了產能和工時。

成衣訂單自緬甸轉移至菲律賓

日前,路透社訪問當地中資廠商稱,大型時裝品牌已停止向緬甸工廠下單,例如全球第二大時裝零售商H&M,過去7年來與緬甸45家供應商建立了直接關係,但該公司於3月初宣佈不再下新單。當地廠商考慮轉移到其他低成本生產國家,例如柬埔寨或越南、菲律賓。而菲律賓國際買主協會(FOBAP)5月數據顯示,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買主,已與菲律賓的成衣出口商簽訂價值約5億美元訂單

受訪廠商表示,如果未來幾個月都接不到新訂單,該工廠將別無選擇,只能撤出緬甸。他稱自從爆發動亂以來,其成衣廠的產能一直維持在20%左右,僅仰賴以前接下的訂單支撐,並已裁掉400名員工。

Twine Solutions由一對以色列兄弟於2015年創立,靈感來自他們留意到浴巾上的五彩刺繡,心想:如果有某種應用在紡織業的「數碼印刷技術」,便可令工人生產時不再需要不環保的染料。而在研發的過程中,Twine發現,這種令紡織生產變得環保的技術正是業界急需,於是加緊開發這一具有可持續性的技術,而最後的結果,便是無水數碼染色技術的誕生。

香港紡織商會 余青

轉型升級策略顧問報告(三):世界各國推行工業轉型升級及發展工業4.0的經驗總結

(編注: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研究團隊受中華廠商聯合會委託、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BUD】的專項基金」支持下,於2020年6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升級轉型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可堪本會會員參考。本報連載部份精華內容,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德國 :工業4.0平台

縱然德國擁有強大的品牌—「德國製造」,但當地其實對外面對一眾發達經濟體在工業政策 上的步步進逼、新興市場的相繼湧現,對內其製造發展受制於能源約束、勞動力資源結構改變等多方面的威脅,為了保持製造強國的地位、確保並增強德國製造的未來發展,於是催生了「工業4.0」計劃的出現。

德國於2010年發布的《2020年高技術戰略行動計劃》中已提及「工業4.0」,並視之為未來戰略項目之一,其後在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正式提出「工業4.0」,引發全球對議題的關注。德國並非視工業4.0為純粹的科技議題,或者只跟企業有關,而是意識到其與社會、法律、勞工和教育等存在連繫,會對全社會的未來發展帶來影響,因此需要通過不同界別的全力參與,共同推動。

製造業界與大學的互動緊密

德國的研發表現出眾,製造業界與大學的互動緊密,產學之間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可歸功於當地多元的研發機構,以及政府在科學和科技領域上的大力扶持。當地對基礎研究工作尤為重視,有為數不少的科研機構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包括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網絡、德國亥姆霍玆聯合會、萊布尼玆科學聯合會和馬普學會等,基礎研究機構獲得政府的全力支持,研究成果甚至可成為德國政府制定相應工業政策的依據。

德國「工業4.0」是以智能製造為主導,圍繞兩大主軸「信息物理系統」和「智能工廠」,推動製造過程從「自動化」提升至「智能化」,是一個「工業+互聯網」的模式。德國工業的最大優勢是堅實的工業技術基礎,在核心技術和部件方面都有相對較高的自主研發製造能力,但互聯網創新應用的程度相對較弱,因此其「工業4.0」植根於生產的過程, 通過相關技術的整合,全面革新工業的生產方式,讓製造、工程、材料使用、產業鏈等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和改進,實現高效的智能工業生產、大規模的訂製化生產和服務,推動發展全新的商業和合作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升級轉型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

 「英國:「英國工業2050戰略」

英國曾經被譽為「世界工廠」,在世界貿易中取得領導地位,擁有領先的工業基礎。 但如同一眾發達國家,隨著金融和服務業的崛起,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開始走下坡。20世紀80年代開始,鋼鐵、造船、煤炭、紡識等傳統工業不斷衰落,甚至被歸類為「夕陽行業」,社會要求重組產業結構的聲音不絕,去工業化戰略隨之展開。但因為金融海嘯的出現,當地意識到強國的根本是不能脫離工業和製造業,於是重歐工業的政策方案陸續出台。

2013年10月,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推出了「製造業的未來:英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又名「英國工業2050戰略」),報告肯定製造業的角色和價值,指製造業從事研發、創新和出口的業務增長速度比起非製造業為高,又分析了英國製造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發展和復甦製造業的政策,鼓勵企業在本土生產更多世界級的高附加值產品,以加強製造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上產生的作用。

報告認定未來的製造企業要向「服務化」發展,需要懂得運用日漸普及的大數據以增強競爭力;提出英國製造業應該要做到四大特點:一、能夠快速地回應消費者的需求;二、把握新的市場機會;三、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製造業; 四、加大培育高技能的技術型人才。政策方面有三大關注點 :一、提出注重製造業的整體價值鏈發展,政府應鼓勵新的商業模式、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鼓勵生產和創新活動的集群化, 發掘中小型企業的潛力,促進製造業出口;二、滿足製造業價值鏈的特定要求。促進當地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發展,以鞏固其不可被取代的能力;三、長遠而言,需要提高政府進行評估和協調政策的能力。

供應鏈行動計劃、Catapult計劃

2015年提出「供應鏈行動計劃」,計劃概述了英國政府和整個行業該如何共同解決影響當地製造業供應鏈的問題,從六大領域切入,分別為技能、革新、融資渠道、提升中小企業能力、深化供應鏈之問的合作,以及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具體措施包括加大高價值製造彈射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支援力度,總體目標是通過加強對製造業供應鏈的扶持, 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英國政府於2010年10月宣布Catapult計劃,投入超過2億英鎊建立7 個產業(後期演變為10個)的「高價值製造彈射中心」,主題涵蓋高價值製造、細胞療法、離岸可再生能源、衛星應用、未來城市等。計劃由英國創新署負責,目標是建設一個非牟利的技術和創新中心網絡,旨在鼓勵當地企業、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合作,促進研發和科技成果商業化,為企業進行開發、銷售產品提供最先進的設備、技術,以及資訊支援、中心採取政府和企業共同營運的運作模式,屬於非牟利組識,設諮詢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管,營運工作交由以企業作主導的管理委員會負責。

香港紡織商會輯

碳排放成十四五規劃焦點 香港業界如何把握機遇?

隨著十四五規劃將「碳中和」、「碳達峰」列為重點,紡織業界已需要直接面對「綠色發展」概念。香港業界如何把握機會轉型,提高競爭力,將是未來五年的大課題。

業界須加強裝備創新 提高效率

本會會長朱立夫博士認為,「碳排放」是整個十四五規劃對於香港紡企最大影響的政策之一。的確,今天「綠色發展」對於紡企已成為不能忽視的條件。

香港研發紗線 吸收二氧化碳

左邊是普通物料,右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研發、可吸附二氧化碳(CO2)的纖維素物料,圖中所見,減低二氧化碳的效果不錯。

香港業界如何從紡織原料端去推動整個行業的「綠色發展」,抓住「綠色改革」所孕育的紡織機遇?從企業角度來看,加強產品創新,提升產品功能與水平,滿足市場和國家政策的需求。從大學或研發中心或者可以找到些方向。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一項值得關注的最新研究,為一種可吸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纖維素紗線」,早前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奪得銀獎。研發團隊指,該紗線可用以生產紡織品,透過大眾穿着以吸收二氧化碳,幫助達到「負排放」目標。團隊指,下一個研究目標為研究衣服吸收二氧化碳後的排放方式,例如可於溫室中釋放,將二氧化碳排放予植物吸收,期望日後可於生活中廣泛應用,達致減少環境中二氧化碳含量。

香港紡織商會 蘇文華

邁向創新及科技發展(六):防蚊紡織品(下)

防蚊紡織品功能性材料及應用概述:防蚊紡織整理材料

防蚊紡織整理物料主要是氣味驅避蚊蟲[1],因此採用的助劑以驅蚊劑為主,驅蚊劑加附於衣服面料會產生蒸汽層,其具有掩蓋人體發出氣味、或發出令蚊子討厭的氣味、或損害蚊子的神經系統,降低對人體的吸引力,因而驅避了蚊子。

驅蚊劑的主要材料可分為天然及人工合成材料,天然驅蚊劑以植物源為主,如:貓薄荷、薰衣草、香茅等,多數植物驅蚊劑以低毒性或無毒性、有氣味(多數發出令蚊子討厭的氣味)[2]、自然分解等,但驅蚊效率、持久性普遍偏低、品質穩定性參差不齊、揮發性高及獨特的氣味不易為使用者所接受。

人工合成驅蚊劑主要包括有機酯類(Organic esters)、芳香醇類(Aromatic alcohols)、不飽和醛酮類(Unsaturated aldehydes and ketones)、胺類(Amines)和醯胺類(Amides)等[1],驅蚊效果比天然驅蚊劑好,主要是質量穩定、驅蚊效率高、持久性普遍高、合理揮發性及大部份沒有氣味,目前最常用的避蚊劑是避蚊胺(DEET)、氯菊酯(Permethrin)、埃卡瑞丁(Icaridin)及IR3535等。

避蚊胺、埃卡瑞丁及IR3535會產生蒸氣層,其具有掩蓋人體發出氣味[2],但是避蚊胺會對人體有負面影響[3],再者,避蚊胺是一種增塑劑,會損壞某些橡膠,塑膠,乙烯基或彈性材料,及合成紡織纖維(Synthetic textile fibre)如尼龍等[4。埃卡瑞丁和IR3535幾乎無氣味,它們不會損壞塑膠和合成紡織纖維材料,也比DEET刺激皮膚少;然而,Icaridin和IR3535提供比避蚊胺稍短的保護時間,埃卡瑞丁或IR3535在市場上的貨源較少,而售價頗高[5]。所以,至今應用於紡織面料作驅蚊劑使用最多為避蚊胺及氯菊酯。

雖然避蚊胺在紡織業之應用,因其會對人體有負面影響[3]及會損壞合成紡織纖維,現多數紡織公司則採用氯菊酯為驅蚊劑主要材料,是人們受天然菊花中驅蚊蟲成分的啟發而合成的與之結構類似的物質。氯菊酯具有損害蚊子的神經系統[5],浸漬氯菊酯驅蚊劑還具有額外的蚊蟲排斥和擊倒效果,可最大程度地減少蚊子叮咬的可能性,有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種可以分解氯菊酯的酶,氯菊酯被人體內肝臟有效代謝,分解氯菊酯「代謝產物」會迅速排出體外,不會在體內顯著持久[6]。因此氯菊酯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國際上已有氯菊酯可以合法用於紡織品防蚊蟲面料的明確規定,例如美國EPA允許將氯菊酯用於防蚊面料;歐盟Reach法規規定氯菊酯可用於紡織面料的防蚊整理;日本2016年11月發表的白皮書聲明,氯菊酯可用於防蚊蟲紡織面料加工。[1]

防蚊紡織整理加工工藝

防蚊整理在紡織行業應用普通分為幾種方式:

防蚊劑和化學纖維母粒(Synthetic Fibre Masterbatch)結合:將防蚊劑與化纖材料如尼龍、聚酯纖維材料及添加劑一起放入螺杆擠出機內進行防蚊劑和化學纖維材料混合,然後擠出的混合材料經切片而成防蚊纖維母粒,再經熔融紡絲而成防蚊纖維紗線,用作織布使用,此方法具備有頗高防蚊效果及耐洗性;

浸漬法(Dipping):染色工序後的織物,按照防蚊整理劑的工藝配方指示及應用,將濃縮防蚊整理劑以一定比例用水稀釋及稠和,在染色工序後完成防蚊整理、烘乾及焙烘工序後,織物具備有防蚊效果及耐洗性;

浸軋法(Padding):這也是紡織染整廠一種較普遍的加工方法,在後整理過程中,將濃縮防蚊整理劑以一定比例用水稀釋及稠和,通過浸軋方式將稀釋防蚊蟲整理劑液體均勻滲透於織物中,通過烘乾及焙烘高溫定型工序,高溫定型大約在120℃,定型溫度以個別纖維、布重等而定,使防蚊蟲劑整理劑和織物牢固的結合,避免太高溫定型造成防蚊劑在面料內的氯菊酯受熱而蒸發,令面料內的氯菊酯含量偏低,從而達不到防蚊耐久性效果;

篇幅關係,請掃碼查閱本文資料來源。

噴霧法(Spraying):將濃縮防蚊整理劑以一定比例用溶劑或水稀釋,用噴霧的方法均勻噴塗於織物/衣服上,烘乾後即可使用[7];

微膠囊(Microencapsulation)技術:可通過微膠囊技術包覆易揮發的驅蚊劑液體,對織物進行整理後可達到長效緩釋驅蚊的效果,一般微膠囊的壁材與纖維之間沒有親和力,整理過程中要加入固著劑(Fixing agent)才能使微膠囊與纖維結合,使微膠囊和織物結合牢固[8]。另外,在固化後防蚊紡織面料具有可接受的柔軟性、手感、防蚊耐久性效果等。

香港紡織商會榮譽顧問何繼超博士

國際短訊

2021年越南紡織服裝業營業收入有望暴漲

據越南《人民報》報導,由於各主要市場明顯復甦,與2020年相比,2021年紡織服裝業被評價為前程萬里,從而為行內企業增加營業收入和利潤注入動力。自2021年初,越南紡織服裝協會(VITAS)會長武德江認為,因受市場的需求以及各國大規模進行新冠疫苗接種的影響,2021年越南紡織服裝業將會積極復甦。實際上2021年前四個月紡織服裝品出口金額增長9%,達95.1億美元。

疫情令日本經濟創二戰後最大跌幅

日本內閣府5月發布的2020年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因個人消費及設備投資表現低迷,當年GDP較上年度減少4.6%,下滑幅度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3.6%,也是日本在二戰後遭遇的最大幅度經濟下滑。

美國企業承擔了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大部分額外費用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8日報導,美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其17日一份報告中稱,美國企業正承受著中美貿易戰高峰時期提高關稅而造成的大部分成本負擔。

意大利時尚產業去年總損失或高達600億歐元

意大利時裝聯合會預計,受一系列防疫措施、旅遊購物停滯以及遠程辦公影響,去年意大利時裝零售業總損失或高達200億歐元,全球時尚產業的損失達到近600億歐元,約有2萬家時裝店永久關閉,50000多個就業崗位受到影響。不過隨著疫情的好轉,與2020年同期相比,今年2月意大利時裝零售業銷售額跌幅從88.9%收窄至66.5%,銷售增長率從3.4%升至14.1%。

香港紡織商會輯

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前四月規模增長 效益承壓

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洗禮,中國紡織服裝外貿行業積極發揮穩定強韌的供應鏈產業鏈優勢,在疫情之年取得了亮眼成績,並在今年繼續實現開門紅。 2021年1-4月,在低基數、市場需求回暖、就地過年不停工、周邊供應國產能受影響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883.7億美元,同比增長32.8%,比2019年同期增長19.3%,其中紡織品出口439.6億美元,同比增長18%。服裝出口444.1億美元,同比增長51.7%。

一、出口主要特點

1. 服裝、家紡等常規消費品出口增長較快。

受疫情影響,去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基數偏低,因此今年一季度出口大增屬意料之中。但即使與2019年同期相比,我國服裝、家紡等消費品出口仍呈增長態勢。今年前四個月,我國服裝出口444.1億美元,同比增長51.7%,比2019年增長17.5%。家紡產品出口98億美元,同比增長60.5%,比2019年同期增長19.8%。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二是美國、歐盟等主要市場需求復蘇較快;三是周邊供應國受疫情或局勢動盪影響、產能恢復不到位,訂單有一定程度回流,拉動我成品出口較快增長。

2. 中間產品出口有放緩趨勢。

3月以來,除越南外,孟加拉國、印尼、柬埔寨、緬甸等紡織服裝主要供應國受疫情和局勢動盪打擊,產能受到一定影響,導致我中間產品對這些地區出口出現增速放緩甚至下降態勢。今年前四個月,我國紗線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6.7%,比2019年同期微增3.2%。面料出口也呈下降趨勢,前四月累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23.5%,比2019年同期下降0.8%,而3月當月出現下滑趨勢,比上年同期下降2.8%,比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19.3%。 3月當月我國面料對越南出口同比僅增長6.5%,對孟加拉、柬埔寨、印尼出口分別下降21.2%、7.8%和27%,對緬甸出口更是暴跌79%。

3. 口罩等防疫物資出口大幅放緩。

今年前4月,我國口罩出口50.9億美元,同比下降49.6%,在我紡織服裝出口中比重已從去年全年的18.5%降至5.8%。自去年5月以來,我國口罩出口逐月下降,到今年4月,月度出口額從去年5月最高峰時的141億美元降至9.1億美元。作為疫情期間乃至之後的必需品,預計口罩出口仍將保持一定規模,但對出口的拉動作用將顯著降低。

二、當前主要面臨的困難

一是原材料價格高企。在國內經濟提振、疫情緩解後國際市場需求回暖、美國貨幣寬鬆政策刺激、國際原油價格飆升、資本炒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紡織原材料價格飛速上漲,春節後處於高位,且表現為國內外價格齊漲。 2月棉花國內均價同比、環比分別上升18%和3.6%,進口棉均價同比、環比分別上升20.8%和6.2%。化學纖維和人造纖維的漲幅也都高企,粘膠、滌綸、氨綸年初的平均漲幅達到30%以上。原材料價格飛漲導致企業利潤進一步被擠壓,對企業開工生產和接單出口造成不利。

二是運費漲價、一倉難求。近期,印度新冠疫情形勢不斷升級,直接影響海空運市場,航運價格出現明顯異動,價格刷新歷史新高,一艙難求。企業開始爭相訂艙保證艙位,價格已不是首要考慮因素。由於印度疫情十分嚴峻,目前已有國家禁止到過印度的海員入境,還有部分公司停止招募印度海員。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限制措施可能會給本就捉襟見肘的國際航運業帶來巨大衝擊。

三是人民幣升值擠壓出口企業利潤。繼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並維持在6.5左右的高位之後,截至今年5月底,人民幣匯率突破6.3,創三年新高,且升值還在持續。這讓我行業競爭優勢下降,出口形勢惡化,給原本偏弱的紡織外貿市場增加了壓力。同時,客戶觀望情緒加重,導致下單變少。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談品牌—從北韓談起

朋友剛傳來一段報導,北韓禁止人民穿著緊身牛仔褲,原來當前北韓已經禁止有品牌的T Shirt,和有破洞的牛仔褲。今次這篇北韓的報導,令我想討論的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服裝會否都是千篇一律的?

學校也可算是對服裝要求有一個比較嚴格的環境吧!但大家會否記得學生時代,很多人都喜歡把校服修改。譬如說,最常見的是將裙的長短、褲的寬窄修改、穿著一些不一樣的襪子、校規不容許染髮、就會染黑色… 很多人都會很籠統的說,是年輕人反叛,要與眾不同,要標奇立立異。但原來,想與其他人不一樣,是人的一個天性,不同年紀、不同文化都一樣,只有程度的不同而已,而服裝正正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點,因服裝是很視覺的,亦都是比較容易、比較直接與其他人與眾不同。

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我們心底裏都很想有些與別不同。在我的課堂上,我給學生一個簡單的思考:想像有一天有位A同學穿上了一套新衣服,精心打扮,正心情極好的在班上與其他同學聊天;突然,有另一位B同學進班房,衣服打扮是一模一樣。如你是這位A同學,你當時的反應會是怎樣?大部人的答案會是「很尷尬」,有些甚至說或會找一個藉口離開。但有少部分學生的答案會想得仔細一點,他們説:會看看這位B同學是誰,如這位B同學是一位很有品味的,他們就不會在乎,甚至覺得有「與有榮焉」之感。但反之,就會很自在。在這小小的測試中,就可以看得出。時裝是在與眾不同(Distinction)和與人一致(Conformity)之間的一個平衡,問題在於與甚麼人、甚麼群組不同,而又與甚麼人,甚麼群組一致。

回到文章開首的問題,我對北韓的服裝認識不深;但有興趣知道的是,在一個對服裝規範這樣嚴的社會下,他的時裝系統是怎麼樣。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制度下是沒有時裝。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很流行的說法,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後來,我遇到一位老師,她跟我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文化衍生,香港自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對服裝,我的角度,它是個文化產物。從這去推論,北韓自然也有其時裝。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師

廖泳新博士

tcliuws@polyu.edu.hk

循環再造系統 給予紡織廢料重生

時尚服裝業被認為是全球造成最多環境污染的行業之一,如何能有效處理每日約400噸的紡織廢料?快速時裝的流行,更喚起製衣業對處理庫存過剩及紡織廢料問題的關注。

本地製衣企業龍達紡織早年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研發出一套「紡織品循環再造系統-The Billie System」。以近乎完全自動化的生產過程,結合技術及科技,將廢舊紡織品轉化成再造纖維,經加工後生產出的紗線。

本商會早前聯同龍達紡織舉辦參觀活動,邀請業界代表到廠房實地了解系統的運作。龍達紡織主席曹惠婷小姐及其團隊詳盡介紹「紡織品升級再造系統-The Billie System」的理念及運作,探討循環再造系統的可行性及普及性。即使這套系統每日處理以噸計的紡織廢料,但遠遠追不上廢料棄置的速度。因此,透過改變消費心態行為,鼓勵支持由循環再造紗線製成的成衣,雙管齊下才可讓紡織品循環再造的概念更貫徹實行。

在綠色消費愈趨流行的新時代,以及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下,相信「紡織廢料 循環再造」將是推動行業創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將廢料變成原材料,並應用於消費品生產之上,絕對是業界必需解決的難題。

資料來源:香港羊毛化纖針織業廠商會

消費復甦 產量跟不上 棉價前景看好但有暗湧

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5月份全球產需預測,隨著全球各國逐漸從疫情中走出,全球棉花消費量開始復甦。具體特徵如下:

消耗量新高:2021/22年度,全球棉花消費量增加到近四年最高水平,棉花消耗量預計增長3.5%,達到2644.9萬噸。印度土耳其為最大增長國,共增長54.4萬噸,佔全球增長的六成。

產量無法跟上:但是與此同時,供應同比基本沒有變化,產量增加只抵消了期初庫存的減少;全球棉花產量預計為2500.5萬噸,同比增加137.9萬噸(5.5%),增加以印度為首,主要來自巴西、澳大利亞、馬里、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中國產量預計減少43.6萬噸。

庫存持續減少:全球棉花期末庫存預計下降47.3萬噸,1981.1萬噸,庫存消費比為75%。主要國家如中國、印度、美國、巴基斯坦均錄得下跌。

美國出口持續下降:美國2021/22年度棉花產量預計同比增加52萬噸,但出口供應為近五年最低,期末庫存同比亦下降。美國棉花產量預計為370.1萬噸;而出口量預計為320.1萬噸,同比減少33.7萬噸。期末庫存預計為67.5萬噸,4.3萬噸。

澳棉出口激增:澳洲對華棉花出口被限制前,中國佔澳棉出口的58%,現在只佔3-5%。然而,隨著對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國出口的增長,澳大利亞的總體棉花出口量仍然強勁。

目前,主要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仍在繼續,美國對新疆棉花的限制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鍊持續帶來壓力,新疆每年生產中國90%的棉花。美國的舉措將令棉花供應鏈上的公司帶來困難。進而令棉價進一步上升。另外,內地減少購買澳棉也間接提高了國際棉花價格。展望未來,美國期末庫存很有可能繼續下降,全球消費將繼續回升,因此國際棉價前景依然十分樂觀。

有本會會員表示,內地棉花配額一直都有批出,進口清關也很順利,沒有額外稅收增加;只要有需要,市場暫時供應充足。但假如走勢持續如報吿所預期,2020/21年度全球棉花產量無法跟上全球消費的步伐,預計將繼續推動棉價上漲。業界唯獨擔心服裝出口不好,內銷生意也不好,可能會影響後市棉價。

香港紡織商會 謝軒

外國停用疆棉 為紡企進口工作添煩

日前多個國際品牌對新疆棉花抵制,引發內地輿論批評並紛紛與之切割後,中外服裝品牌零售表現大受影響。目前外國品牌拒絕使用新疆棉花,同業需轉用巴基斯坦、印度或美國棉花,令進出口程序更繁複,加大業界困難。

有本會會員向本報指出,對紡服業界而言,外國品牌藉口抵制內地出口產品並不是首次發生,但為了繼續爭取外國訂單,目前仍不會採用被美國納入黑名單的企業出產的棉花。由於目前並非有很多供應地可代替新彊棉,如果從其他國家選購,價格會提高。

美國商務部近年不斷藉口打壓中國企業,令紡企無辜捲入國際鬥爭漩渦,本會會員希望爭端儘快平息,「因為新疆棉的品質一直都很好,佔了中國約85%出口棉花,外國不批准進口,對企業會帶來不少麻煩。」

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接受傳媒訪問時則指,在大批廠商同一時間轉用外國棉花的情況下,價格會上升,成本將轉嫁至外國品牌身上,「中國現時是全球棉花產量第二大,如果不能出口,就自然會構成其他棉花加價。」雖然成本會轉嫁到客戶,惟這些轉變會令製衣廠工作更繁複,尤其是要增加人手處理來源證明的文件。「由外地轉入棉花到內地廠房加工須額外預留報關、清關的時間,訂單出貨需時亦更長,而印度等地疫情嚴重,進出口的程序困難,都會造成額外的阻礙。」

香港紡織商會 梅荊

南亞疫情失控 外流紡企影響輕微

南亞地區新冠疫情失控,雖然當地紡織業生產一度「熄火」。但是對於當地設廠的同業而言,整體只有輕微影響。

有會員向本報表示,孟加拉國災情嚴重,目前能正常運作的都是港人開的工廠,靠自己管控防疫,尚算穩定,不影響工作,「我司派出的員工目前都是留在廠,不會來往頻繁,不經常去孟加拉的高層盡量少去,來往都會依足法例隔離。」但是,因疫情衝擊長期消費需求,且大型時裝品牌商持續取消訂單,使孟加拉廠商遭受嚴重打擊。2020年,南亞國家紡織品出口下降近17%,出口到歐洲的貨物(佔孟加拉國成衣出口的60%)下降約19%。據孟加拉國《每日星報》6月1日報導,孟加拉紡織和出口企業聯合會主席預計,隨著西方服裝行業零售商店開業,孟紡織品行業出口逐漸回升,預計今年10月,出口額才可恢復至新冠疫前水平。

與此同時,傳出了印度紡織訂單轉至內地市場的消息。在南亞設廠的本會會員表示,疫情的確稍稍影響印度紡企生產,例如蘇格拉地區工廠原計劃是要在5月5日開工生產,但是後來繼續關閉工廠並停止生產至5月15日。根據網上數據顯示,在服裝重鎮德里和班加羅爾,服裝業勞工缺勤率高達50%。但是,紡織服裝行業是印度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佔印度出口總收入的15%左右。在能進行生產的情況下,都不會輕易一直停工。

一名本會會員對本報表示,的確收到少量印度轉移的訂單,但增長並不明顯,「家紡產品大部分都在傳統印度廠生產,這些廠影響比較大,回流到中國的單大部份都是這類產品。但大部分都是小規模訂單,但交貨期短,所以對內地同業也幫助不大。」可以想像是權宜安排,待疫情減輕後更隨時轉移回印度。另外,內地亦接了價低但消耗大量原料的訂單,估此內地服裝出口銷都不見得好,但原料價格仍然高企,主要是受上述原因影響,

香港紡織商會 余青

業界消息

傳美國品牌管理公司ABG有意斥資10億美元收購Reebok

據《紐約郵報》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於日前聯合鞋履製造商Wolverine World Wide共同向adidas集團旗下的Reebok提出1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遠低於adidas當初收購Reebok的38億美元。另有知情人士稱Apollo Global Management也向 Reebok 提出了非約束性收購要約,但未公布報價。

亞馬遜第一季度利潤猛漲三倍

亞馬遜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大漲44%至1085.2億美元,連續兩個季度突破千億,遠超分析師預期,經營利潤為81.04億美元,為市場預期的近兩倍。對於第二季度,亞馬遜預計營收為1100億至1160億美元。

特步第一季度收入大漲55%

2021年第一季度特步主品牌產品零售銷售同比大漲55%,相比2019年同期也實現大幅增長,4月也延續了這一積極增長態勢。

九牧王第一季度淨賺逾1

國內男裝零售商九牧王日前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大漲40.03%至8.11億元人民幣,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大漲56.75%至9896.64萬元人民幣,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09億元人民幣,同比猛漲160.5%。

香港紡織商會輯

香港消息

香港4月出口數字回升

香港政府統計處發表的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顯示,4月份本港整體出口貨值升24.4%。當中輸往印度的整體出口貨值大升168.6%、菲律賓亦大升106.6%,分析師及業界均估計,與對防疫物資的需求大增有關。

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升 服裝業增75.5%

疫情在過去一年令本港零售業市場陷入低谷,最新的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76億元,按年上升20.1%。但本地要回復疫情前的高位,仍有很大距離,卻已在緩慢改善。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數據中,「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增長尤為顯著,按年大增75.5%。

香港旺鋪租金跌 空置率改善

去年香港中環錄得多間服裝旗艦店棄租,包括GAP、TOPSHOP、思捷等,空置樓面增高。疫情緩和下,情況有所改善。據仲量聯行資料顯示,本年首季各核心區商舖空置率仍偏高,整體空置率達19.3%,而中環空置率為15.3%,較銅鑼灣及旺角區為高。但隨着本地消費穩定,個別被棄租的旗艦店,部分樓面獲承接。包括中環運動服裝品牌adidas前旗艦店,品牌租約去年屆滿,物業地下及1樓,面積約6,500平方呎,最近以每月約120萬元租出。旅客重返仍需時,租金較高峰期普遍跌6至7成以上,漸達吸引水平,令租務明顯增加。

香港紡織商會輯

歐美服裝需求大減 港出口數字不振

經歷了2020年疫情帶來的衝擊後,今年首四個月香港出口開始復甦,但紡織品、服裝(下簡稱紡服)仍然在谷底徘徊。

今年1-4月份,據港府統計處資料,紡服出口317.1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微跌4.2%;其中服裝出口繼去年同期大減100億後,今年錄得182.78億港元,繼續下跌4.36億,減幅2.3%;紡織品134.37億港元,跌6.7%。

歐(盟)、美市場是今年出口大跌的重災區,分別下跌27%及16.6%。一方面,在家工作料會成為新常態,人們對正裝的需求相信會減弱。另一方面,香港紡織品去年因為口罩和醫用防護服等防疫物資訂單激增而收益,今年則回復原狀。內地及東盟出口數字則輕微上升2.2%及6.7%。

展望未來,香港紡服出口整體趨勢仍不樂觀,香港紡服經濟活動仍低於衰退前的水準。生產設施持續從中國內地遷移到南亞和東南亞,難免導致香港服裝出口下降。而且疫情及社交距離對紡服業打擊相當大,全球服裝消費前景仍不明朗。香港紡衣出口結構早已由本地產品出口為主轉為經港轉口為主,目前兩者比例接近1:99。隨着本地紡衣生產式微,出口已成微不足道,近年亦以每年雙位數字跌幅下降。

香港紡織商會 余青

紡織新技術—碳中和前景下的紡織技術研發

2050年達至碳中和是全球、各行各業對紓緩氣候變化的重要目標。紡織業佔全球4%的溫室氣體和20%廢水排放。因此,近年紡織業從產品材料、產品設計、加工生產,以至供應鏈管理,都把與可持續化相關的技術發展放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紡織業界期望透過供應鏈各部份提升綠色低碳技術,改善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業界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與業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對此相關的研發和技術支持具有強烈的需求,因應宏觀大趨勢的發展需要,提供紡織科技創新機遇,範圍包括:

•           綠色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纖維、少水或無水節能染整加工和利用廢舊纖維製品再生。綜合善用資源,提升行業整體綠色製造。

•           紡織材料柔性優勢:支持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支持的研發。高性能可拉伸傳感器和傳感系統、柔性顯示器的突破將在這些領域科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跨領域延伸:紡織產品在醫療衛生、體育休閒、環境保護、航空航天、土木建築等領域的應用延伸開啟高性能高附加值材料、產品及設計的創新。

•           先進「智造」工業4.0:包括產業數字化、網絡化,促進供應鏈透明化、集成化,智慧化、柔性化。

研發中心充分利用紡織材料及生產特點,協助業界在先進領域中發揮優勢,開闢新產品及市場,營造創新的營利空間,期望提升綠色技術,最終促進業界達於低碳經濟中健康持續發展。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

總監(項目發展)姚磊博士

會員動態

5月14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本會永遠榮譽會長陳亨利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香港電台節目《選舉界別分組面面觀:紡織及製衣界》中進行對談,探討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內容。(附圖1)

5月,本會會員香港保威有限公司成功申請港府推出之「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本會副會長、香港保威有限公司董事長關淑敏表示,感謝政府支持及肯定本地紡織企業工作,並期望藉此資助升級轉型,投資紡織機械,拓展內銷市場,開拓及發展內地市場業務。

會長動態

「仿生孕婦功能足護系統」榮獲銀獎
本會會長朱立夫博士(右二)及研發團隊。

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由本會會長朱立夫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合作的研發項目「仿生孕婦功能足護系統」榮獲銀獎。項目採用三維立體針織/增材製造/模塑材料的先進技術,以及仿陸棲生物足部特徵及人體工學設計,開發仿生功能足護系統,可以因應孕婦足型變化而改變,加強足弓支持,減少足底峰壓,從而緩解足痛,改善孕期足部健康。

會長朱立夫呼籲業界多參與理大合作科研項目,讓企業可以優先應用合作成果。「大學方面提供科研人員,這些資源是中小企業沒有可能提供。歡迎業界聯絡本會安排HKRITA介紹如何參與科研計劃。本會亦可幫助申請內地專利。」

香港紡織商會輯

貿發局時尚購物展 支持本地時裝設計品牌

本地著名設計師Vivienne Tam支持本地品牌。(圖片轉載自Facebook)

香港貿易發展局於4月28日至5月2日,一連五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時尚購物展Lifestyle ShoppingFest 2021。展會匯聚超過400家本地展商,協助中小企開拓商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親臨現場參觀本地自家品牌展位。本地著名設計師Vivienne Tam參觀後發佈與hoopla熱賣產品的合照,以示對本地創意的支持。

FASHIONALLY亦在展會設置Pop-Up, 展出16個香港時裝品牌的人氣時尚單品。部份品牌更展示了最新發佈的2021秋冬系列供率先預購,讓大眾認識更多本地時裝品牌。疫情下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的改變,本地品牌需抓緊疫下新商機,結合線上線下方式推廣產品,加強大眾對本地品牌的認知度。

香港紡織商會輯

工業4.0如何令以色列變紡織黑科技大國?

以色列被譽為「中東矽谷」,雖有一半為沙漠地區,缺乏天然資源,反而成就「知識經濟」,以科技、創新和研究能力成為了世界創新的樞紐。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2020世界競爭力報告》,63個評比國家中,以色列排名26;由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 全球競爭力報告》,137個國家中以色列排名16,創新力全球排名第3,其他範疇包括科研機構質量、企業研發開支、大學企業研發合作度等,以色列同樣名列前茅。

由蕭條到創新

由Twine Solution研發的無水印染技術,下期本報將為讀者介紹。

創新力在傳統工業的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香港同業關注。上世紀70年代,紡織業曾是以色列一個較大的產業。但後來行業規模不斷縮小,2018年全行業就業人數僅約1萬人,傳統紡織業和零售業也正逐漸步入蕭條。

2016年初,獨立的公共機構「以色列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hIA)成為負責推動創新活動和執行國家創新政策的主要單位,其中一個部門為「高端製造業部」,是推動工業4.0的主要部門,致力促進製造業公司的研發能力和推動創新,以提高工業的生產力。

改進技術 開發產品

該部設兩項計劃,目標對象都包括傳統製造行業如紡織、 皮革製品在內。計劃分別是「R&D Preparatory Incentive Program for Compan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和「MOFET-R&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前者以欠缺研發經驗的製造商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指導和諮詢服務;後者則鼓勵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加強研發,推動他們開發創新產品,改進現有產品和製造技術,藉提高生產力和達致技術差異化,從而提升他們在本地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截至2016年,當地政府已投放10億以色列謝克爾於相關的資助計劃,向超過560家機構發放補助金,支援逾1,380個研發項目,主要用作改善傳統製造業的製造程序。以色列工業發展的特點,體現在政府重視人才、支持創新之上,院校、科研單位、 生產企業三者緊密結合,又設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讓技術能夠有效轉移至產業應用;再加上當地緊抓時機,及時把工業發展重點轉移到高科技及高增值出口產業,通過開放的態度吸納外來投資者,與國際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成為了推動當地不斷創新和獲得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黑科技企業

以色列紡織業曾經步入蕭條。

在傳統產業夾縫求生時,什麼樣的紡企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雖然以色列全國人口數量還不及中國的一個大城市,但其早已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之國。當地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為特徵的中小型紡織科技企業和終端的服裝品牌運營企業獲得了一定的增長空間,有些更獲得全球融資。

例如當地知名紡企Nano Textile,擁有一種能將任何普通織物變為抗菌織物的革命性技術。不論是天然纖維還是人造材料,通過Nano Textile技術處理過的織物表面,都讓細菌難以生存。這種先進的織物處理技術能有效防治醫院內的人員交叉感染問題,在醫療衛生用紡織品和交通工具用紡織品領域應用和拓展空間巨大。2016年,於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

無水染色解決印染問題

以色列長年乾旱,導致用水短缺,因此以國政府積極投放資源發展可持續水資源管理。例如當地企業Twine Solution的激光面料打印技術,屬於無水紗線移植,用科技的解決方案使得在印染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水資源,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紡織印染問題。下期紡織報將詳細為讀者介紹有關技術。

2015年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參觀了當地企業「pH2O」,專門發展電化學技術來區分工業用水和經處理用水的技術。又例如當地其中一間知名公司Aquanos,主要業務是開發可持續污水處理的技術,以生物技術開發進行污水處理的設施。

EVS是全球第一家紡織業視覺檢測公司。該公司的「自動檢測驗布技術」來自以色列軍事用途目標搜索偵測技術,以計算機代替人工,仿效人類眼睛和大腦,對織物表面進行探測、記錄、顯示、分等及結果的數據處理。目前已經應用到了家紡、服裝和產業用紡織品的三大終端領域,內地紡企如海利得、愉悅家紡、廣東溢達都有引入。技術能夠解決人工檢測存在的各類問題,令效率和準確率更高,滿足企業在生產質量把控中的各種要求,實現及時檢測、及時停車、及時解決。這對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公司善用科技,使社會持續發展證明研發的實用性。

香港紡織商會 蘇文華

疫情反覆 會長呼籲業界接種疫苗

近日內地廣東疫情升溫,原定五月中推出的「來港易」亦暫緩推出。就何時才能通關,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會繼續與內地磋商,但重申日後免檢疫往返的必要條件是接種新冠疫苗。本會呼籲同業接種疫苗,會長朱立夫博士認為,為幫助業界能儘快返回內地處理業務,贊成應以是否接種疫苗作為通關標準。

本會會長朱立夫認為,建議兩地以是否已接種疫苗作為能否出關標準。「目前疫情有些反覆,既出現變種病毒,中央亦可能因為內地疫情收緊通關政策。建議如果沒有打疫苗,可以沿用隔離十四日的全球標準政策通行,同時按每個一個省份法律程序出行,包括每星期都繳交深喉測試報告。」

最近香港商界推出優惠鼓勵接種疫苗,本會永遠榮譽會長黃守正亦認同此做法,又認同接種疫苗應為離港或入境內地的必要條件,才能令更多人接種疫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開展3個月,本港已接種第一針的市民約有124萬人,佔16歲以上人口不足兩成,距離築起免疫屏障有一段遠距離。而現時本港疫情緩和,有望清零,正是疫苗接種的關鍵時刻。

特首林鄭月娥6月在立法會指,疫情在全世界仍然嚴峻,故必須謹慎行事(通關),「磋商的工作不斷在進行,在高層工作層面,衛生當局正與內地探討,但相信仍然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港人返回內地安排,她指,「(香港)達致『清零』的局面更能穩定下來,將會更有條件」。雖然中央未有政策通知已接種者是否有優待,但重申日後必須打針才能免檢疫往返外地及本港。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最近表示,如果要恢復與內地及外地通關,必須要有較強的免疫屏障。至於要達到幾高的接種率才可以與內地通關,聶德權說,當局一直與內地溝通,香港本身要繼續努力,包括做好外防輸入、加強社區出現零星爆發的處理能力,亦要有高疫苗接種率。他指出,全球接種率增加得快,如果本港接種率緩慢增長,會將香港放在不利位置。

香港紡織商會 基斯

港研高吸水纖維助棉花種植抗抵制

鍾國斌議員。

早前新疆棉花無理地被外國制裁,而新疆棉花是中國其中一項重要產業,積極研發改良種植技術無疑是應對外國抵制的最佳方法。香港雖然沒有種植或生產棉花,不過,香港的創科研發在這方面也可派上用場,支持國家棉花的生產。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近年積極研發紡織物循環再造和高性能紡織技術,以及研究如何減低紡織和成衣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HKRITA在2018年開發了一種由紡織廢料轉化而成的「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於2019年第四十七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這種全新技術是利用物料分離把廢舊混紡滌棉循環再用,成功把棉分解為纖維素粉末,讓滌綸從混紡中分離,再把纖維素粉末轉化成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

「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可吸收超過自身質量的30倍液體,並保留超過自身質量的20倍液體。由於這種聚合物具極佳的保存與釋放水份的能力,而且無論在日曬或雨淋的自然環境中也可以重覆使用,協助農民保持土壤滋潤,減少灌溉時的水份消耗,是理想的農業保水劑,更可以協助農產品適應旱災或水災等極端天氣,從而增加自然紡織原料產量。同時,這種物料成份天然,與目前市面由丙烯酸或石油化學物料製成的高吸水性聚合物比較,這種「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對環保及生態保育極有裨益,更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

「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於第四十七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金。
研發成果對環保及生態保育極有裨益,更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棉花生長除了要有充足的陽光和適合的氣溫外,對水份是十分敏感的,新疆就是由於擁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能夠種植出世界頂級的優質棉花。而「纖維素高吸水性聚合物」可以有效控制保存和釋放水份的特質,正好十分適合來製造棉花種植業所需要的保水劑,解決棉花不能在其他地區種植的問題。農戶可以研究如何利用這種聚合物,打破種植棉花的環境局限,擴大範圍,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大量種植棉花。

事實上,外國政府不時對華貿易打出「新疆牌」,而新疆棉花是中國的重要產業和出口品,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而新疆則是中國棉花的主要產地,單單去年產量便有500萬噸,佔全國產量的87%,佔全世界棉花產量的20%。不難想像西方國家是利用「新疆棉花事件」來影響中國產業,以至中國的經濟發展。

從短期來看,這次風波雖然未對本港或內地紡織及成衣業供應鏈構成太大影響;但從長遠來說,國家相關部門和企業想必要加強發展棉花種植的科技研發,從而提高品質和產量,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及市場佔有率,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積極地應對外國不時出現的抵制行動。HKRITA研發的技術及香港紡織界的推動,正好協助進一步提升棉花種植的技術和質量,甚至可以開拓資源,發掘更多新疆以外的種植點,可在以往中國不能種植棉花的地區生產高質棉花。

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

疫苗驅動全球增長 內地將成經濟火車頭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有序推進,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正在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四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將2021年和2022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6%和4.4%。

IMF表示,全球已逐漸適應新的工作方式,疫苗接種的範圍也不斷擴大,並且各國仍在繼續提供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前景正在改善。預測值的上調反映,大型經濟體推出了更多財政支持,2021年下半年預計出現疫苗驅動的經濟復甦,以及經濟活動持續對人員流動下降做出調整和適應。

得益於淨出口的增強,IMF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由8.1%上調至8.4%,並預計從現在到202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將超過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經濟已在2020年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許多其他國家預計僅將到2023年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報告預測,2021年增長率最高的是來自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其中印度為12.5%;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如下:美國6.4%、德國3.6%、法國5.8%、意大利4.2% 、西班牙6.4%、日本3.3%、英國5.3%、加拿大5.0%。

但是,經濟前景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世界各地的新增病例達到空前水平。經濟增長與​​疫情的未來發展、疫苗驅動復甦的效果以及融資環境的變化仍然息息相關。

香港紡織商會 謝軒

淺談RCEP產業鏈佈局和趨勢

去年11月,全球最大的自由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誕生,共有中國、日韓、東盟十國、澳洲、新西蘭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為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逾5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約30%,含金量極高,極具發展潛力。

今年中國、新加坡、日本先後正式完成RCEP核準程序,預計年底正式生效。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期,到2025年,RCEP將為15個成員國帶來10%以上的出口增長。亦有分析指,RCEP生效後,對內地的紡織製衣業帶來更激烈競爭的市場,加快將廠房進一步搬到土地、勞動力成本更加低的東盟國家。

事實上,不論生產鏈佈局、市場結構、消費行為等各方面,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業界需要思考如何調配資源,部署RCEP帶來的新局面。筆者認為有幾點趨勢和分析,值得分享。

第一,善用RCEP的原產地累積規則,靈活調配供應鏈佈局。

在RCEP的框架下,在確定產品原產資格時,可將各RCEP成員國的原材料累積計算,來滿足最終出口產品增值40%的原產地標準,從而更容易享受優惠關稅。換言之,原產料的選擇更加多,價值增值更容易滿足。舉個例子,在RCEP框架下,未來中國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羊毛,之後在中國織成布料,再出口布料到越南,在越南製成服裝後再出口到韓國、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當中各貿易環節都可能實現免稅。業界有更大誘因,搬至生產成本更低的東盟國家,降低生產成本之餘,亦獲得更多稅務優惠。

第二,港企開拓中國內需市場。

一直以來香港廠家的主要客戶是歐美市場。隨著RCEP的高水平開放,中國及東盟等新興市場日益壯大,區內貿易、貨流必會長足增長,一體化是亞洲經濟長期發展趨勢,港商必須把握這機遇。尤其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4億中產人口形成強大的消費力。國家正提倡國內大循環,全面促進消費,又加快電商、快遞進農村,擴大縣鄉消費,將充分釋放國內市場潛力。

對香港廠家而言,爭取內銷訂單需注意幾點。首先香港廠家的競爭優勢在於「新」,包括新物料運用、創新設計元素,以及具有敏銳的國際潮流觸角。至於挑戰,香港廠家要應對品質標準差異,以及中國獨特的消費模式,例如快速生產以迅速回應市場變化、大型購物節的海量訂單、運用大數據追貼市場喜好等。企業轉營內銷時,有必要進行充分的市場研究及生產調節。

第三,港企、內企「併船出海」 助中國品牌「走出去」。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率先在化粧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中國自主品牌正在堀起,優質中國品牌「走出去」事在必行。RCEP內,東盟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結構年青、人均收入提高,當地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正快速擴張,消費潛力巨大。中國品牌產品性價比高,對應了它們的需求。對此,筆者已多次提出,港企憑藉在東南亞有多年的經營基礎,加強與內企對接「併船出海」,共同開拓銷售東盟、一帶一路市場,為中國品牌「走出去」拓展機遇。

第四,跨境電商是大勢所趨。

東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當中兩地跨境電子商貿正蓬勃發展。據媒體報導,廣西南寧催生了面向東盟的跨境電商產業,包括孵化針對東盟市場的賣家、多語種電商直播、多語種客服、進出口貿易、海外倉儲等等。

事實上,疫情改變了許多民眾的消費行為,據中國海關初步統計,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其中出口1.12萬億元,增長40.1%。值得留意的是,RCEP建立了區內電子商貿的統一規則,未來進行跨境電商將更方便、更具效率,是一大商機。

第五,香港盡快加入RCEP

早前特區政府已正式提請中央支持香港爭取成為第一批加入 RCEP,亦獲得商務部積極支持香港盡早加入,筆者多次建議國家加快推動進程。香港是傳統貿易中心,有必要爭取加入各種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以發揮香港作為對外門戶的角色。RCEP區內商貿活動大增,亦會帶動金融、專業服務業的發展,香港要鞏固競爭優勢,絕不能缺席RCEP的舞台。

毫無疑問,RCEP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板塊,亦標誌踏入「屬於亞洲的世紀」。業界須以新思維優化供應鏈佈局,把握中國內需市場的商機,及放眼東盟等新興市場,在這世界貿易新格局中佔一席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亨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