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的代表團早前來港宣講「十四五」規劃,掀起一股學習熱潮。筆者認為,中央對香港相當重視,亦為香港發展燃起「指路明燈」,全球發展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的最大機遇在內地,不容錯失。
「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是重點方向,中央已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促進大灣區內的要素流通,漸漸形成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圈。新時代中湧現創新潮流,傳統產業並不是配角,反而是大好機會朝高質量、高增值發展,創造新機遇。
香港紡織製衣業在基礎研究上十分出色。在東京奧運,香港單車選手李慧詩所穿的破風戰衣就是香港科研產物,以新物料及特殊縫製技術所製,有效減低風阻,幫助運動員爭取更佳成績。
進一步,如何把基礎科研轉化成大眾商品,商家便擔當重要的橋樑角色。例如破風戰衣是專業度身訂造,無法量產,亦不適合普通人的運動需要。若科研成果要商品化,須作出大幅度的生產、技術調整,以及制定市場行銷策略。商家較有市場觸角,也反應快,可挑選部份技術應用至日常衣著,令科研成果較容易「落地」。
功能布料是行業大趨勢,其用途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為產品增加了附加值。炎炎夏日,涼感布料最受歡迎,部份所用的纖維添加特殊低溫礦石,令觸感平均低1至2度,兼有通風排汗的效果。除了涼感衣物,有商家覷準時機,把涼感布料製成床單寢具,標榜令客人在熱夜睡眠中降溫,受到市場歡迎。
筆者多次提出,紡織製衣業仍然是具競爭優勢的行業,相關企業在香港上市超過130家,加上創新科技的「助燃劑」,眼前有大好良機。事實上,以往特區政府在行業投入不少資源,唯比較分散,現時需要更好串連「官產研學」各環節。
早前,筆者已向中央、特區政府遞交意見,爭取訂立「大灣區工業政策」,以整合資源,帶動香港紡織製衣業再上一層樓。同時,「大灣區工業政策」有助令各城市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為傳統優勢工業訂明未來5年、10年的目標及措施,能夠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角色、大灣區完整供應鏈等優勢,連結和帶領各持份者朝同一方向前進。
要在大灣區大展拳腳,業界希望香港盡快和內地恢復通關。部份內地港商被迫長居內地,因應檢疫規定,每次過關都要深思熟慮。有時難得回港一次,卻因為內地疫情有變,須急急腳回內地廠房處理業務。疫苗計劃開展半年以來,香港第一針接種率終於達到6成,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長者並不踴躍接種疫苗。筆者呼籲,市民為自己健康為香港社會盡快打針,愈快建立保護網,亦愈有機會盡早通關。
香港的未來,與國家息息相關,我們必須以「一盤棋」思維檢視國家的發展大局,以至自身的定位。「十四五」規劃是香港的黃金機遇,不論傳統產業或創新產業,必須大步踏入大灣區發展,才能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牢牢抓住發展機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