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131期-談品牌- 從分享經濟談起

這兩年在不同的論壇中,不少講者都會用同一堆分享經濟的例子帶起他們的話題,如Airbnb、Uber、Lyft、Deliveroo…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這些品牌,雖然沒有自己推出商品,卻成功在於有效地重新分享社會資源。2015年,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在牛津字典正式被納入,足以證明分享經濟模式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其實Sharing economy的概念早在1978年已出現,大家可能都聽過,知「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Collective economy」、「Peer economy」等等,其實概念也相近。雖然,很多學者認為他們還是有各自的特徵,這裏就都把他們當作和「共享經濟」的概念都籠統接近吧。

共享經濟的盈利模式,除了很多成功的個案,也不時會聽到關於這類公司的負面新聞。例如Uber、Airbnb的不良參與者,又比如最近香港的單車共享服務「GoBee.Bike」,也做成了一些問題,如單車亂泊、壞車、單車被惡意破壞等。又例如在最近一篇報導中,在國內有新公司經營雨傘共享,不消幾個月,已不見了三十萬把傘子。無論如何,共享經濟的經營摸式真正走進我們生活,也不是很長歷史。但可以肯定的是,共享經濟將會越來越重要。

時裝,是一個很有趣的行業。一般人認為,時裝應該是站在時代尖端;但其實這行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行業中人很多時候會難免被固有思想所影響。細想時裝零售的歷史,很少會由時裝零售帶動新的零售模式。在時裝界,用「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有ThredUp、Rentthe Runway、Borrow or Steal、Le Tote、Girl Meet Dress等。大都是幫用家租、暫借或交換服裝。

據研究指出,年輕一代對物質享受的態度是「曽經擁有」。當然,追求環保是一大原因,有人也歸因於Fast Fashion,很多人買回一大堆相對便宜的服裝,很多時候會變成浪費。與其這樣,倒不如租或交換一些質量比較好的服裝。「服裝共享經濟」的模式有自身的限制。除了參與者互信,其他問題如尺碼、衞生清潔的處理、交收運輸等都是較可預見的。無論如何,這是市場的大趨勢,在時裝等業也算是未完全開發的空間,起碼我身邊的朋友參與也不多,應該是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

作者: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師廖泳新博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