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特別關注|人民幣緩慢升值,紡織人如何應對“匯率焦慮”

10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7.0995,較前一日上調26點,為去年10月下旬來首次升至7.10上方。

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美聯儲降息和終止縮表的預期增強。北京時間10月15日淩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暗示,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惡化,盡管政府關門影響了對經濟的判斷,仍保留了本月降息的可能性。他還透露,美聯儲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行動。

二是國內物價指數回升。9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1.0%,漲幅連續第5個月擴大,為近19個月以來漲幅首次回到1%。9月P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我國各項宏觀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一些行業價格呈現積極變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帶動相關行業價格同比降幅收窄。部分行業產能治理成效顯現,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價格同比降幅收窄。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潛力釋放帶動相關行業價格同比上漲。有紡織人顧慮,人民幣匯率升值會不會影響紡織品的出口。

對出口影響或許有限
過去一年,美聯儲降息幅度放緩,但出於市場對高額美債以及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美元指數下跌幅度近8%,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幅度僅維持在2%左右,因此人民幣兌除美元外的其他全球主流貨幣其實是在貶值的,再疊加過去一年里紡織市場以價換量的現象,從價格角度來看,中國紡織品出口價格甚至已經低於很多新興紡織國家的成本價,部分國家還選擇對中國紡織品征收反傾銷稅,就是覺得中國的紡織品賣得太便宜了。

很多歐美國家選擇在東南亞等國采購紡織品,大部分不是因為那邊便宜,而是因為政策因素。很多時候中國紡織企業不是在和海外同行競爭,而是自己在和自己卷,因此哪怕人民幣出現了一些升值,對本國的紡織企業來說成本漲價是公平的,反而帶來的影響不會特別大。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美元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貨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用美元可以買到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宗商品。近些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幣也開始在這條路上前行。

10月9日,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與中國礦產資源集團達成協議,自今年第四季度起,部分鐵礦石現貨貿易將改用人民幣結算。首批涉及30%的現貨交易量,中長期合約設觀察期,這意味未來可能全面轉向人民幣結算。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制造業規模,以及14億的龐大人口數量,每年需要進口的大宗商品數量是一個天文數字。過去,這些商品一直采用美元計價,但現階段,已有越來越多大宗商品選擇用人民幣計價。

想要海外的客戶選擇人民幣,貨幣信用必須牢靠,且幣值穩定,至少不能出現短期內的大幅貶值。如今緩慢升值的態勢,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也不至於對外貿出口造成太大沖擊。

未來,賣布收人民幣的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多。

來源:化纖頭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