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轉載】運動品牌增長魔咒:掉進「產品陷阱」的新週期

在上一輪高速期遺留的商品邏輯下,多數運動品牌仍以「橫向加法」(擴寬生活/潮流線)或把專業線倒灌到通勤潮流(衝鋒衣、越野跑鞋進城)作為主策略,但場景錯配導致體驗反噬:高溢價機能面料在高溫高濕都市不透氣、山地跑鞋在水泥地硬且不防滑,消費者抱怨增多。


文章指出,行業普遍陷入四大「產品陷阱」:(1)洞察低效、(2)性能創新遲緩、(3)外觀高度同質、(4)缺乏新審美體系。結果是品牌加碼營銷去「教育」消費者,卻忽略以用戶真實場景為導向的性能整合與設計辨識度——高性能單指標並不等於高體感,實驗室數據亦不等於穿著滿意。
面向新週期,作者建議重做一遍產品:重構系列、重塑體驗、建立美學與DNA,讓產品在可感知的性能 + 可識別的設計上同時成立,而不是把競速、戶外等「專業解決方案」硬塞進日常通勤敘事。


關鍵數據

  • 耐克(FY2025開局):營收 -10%;淨利 -44%大中華營收 -13%、EBIT -31%
  • Puma:財務表現承壓,傳出股東尋求新買家(文中提及)。
  • 李寧(上半年):營收 +3.37%,淨利 -11%營銷投入≈研發的4倍(文中比值示意)。
  • 場景錯配:美國研究顯示約70%運動鞋穿著並非運動/訓練場景;國內比例可能更高。
  • 產品測評要點:防水外殼不等於整體防護——壓膠條/拉鏈等結構位常成為失效點;單項性能堆高≠整體體感提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