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政策解讀|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目的是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範式,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

“人工智能+”行動以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領域為重點,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

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意見》部署了6大重點行動,即“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面,《意見》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人工智能融入戰略規劃、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探索全新商業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業態。
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聯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著力提升全員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推動各行業形成更多可覆用的專家知識。加快工業軟件創新突破,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推進工業供應鏈智能協同,加強自適應供需匹配。推廣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產工藝優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增強工業系統的智能感知與決策執行能力。

在“人工智能+”消費提質方面,《意見》提出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覆蓋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智能服務業態,加快發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應用,支持開辟智能助理等服務新入口。加強智能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娛、電商、家政、物業、出行、養老、托育等生活服務品質,拓展體驗消費、個性消費、認知和情感消費等服務消費新場景。

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紡織是最早開展兩化融合實踐的行業之一,據統計,行業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約為50%。2024年,入列5G工廠名錄企業數量達30家,今年又將湧現出一批紡織5G工廠,人工智能正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以數據為要素、算法為中樞、算力為基座,人工智能帶來的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產業的系統再造,是從要素驅動到數據驅動、規模經濟到範圍經濟、被動響應到主動預測、封閉競爭到開放協同的範式之變。

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發布的《紡織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應用的重點任務,此次《意見》的發布從國家層面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路線圖,為行業“人工智能+紡織”轉型提供了重要遵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