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行業大會|第15屆海峽兩岸紡織業合作研討會在江蘇盛澤召開

5月27日,第15屆海峽兩岸紡織業合作研討會在江蘇盛澤成功召開。兩岸紡織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兩岸紡織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走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合態勢及挑戰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歷經30余年、已成功舉辦14屆的海峽兩岸紡織業合作研討會,一直以來都是兩岸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的重要橋梁,是推動兩岸紡織從產業互補邁向價值共創的重要平台。本次會議以“兩岸紡織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合與挑戰”為主題,把握時代大勢、聚焦產業關切,為兩岸產業深入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動能、創造新契機。

上午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主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致辭時,圍繞兩岸融合發展中紡織服裝產業的特殊價值、應對外部不確定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意義、加強產業合作,共建錦繡中華分享了以下觀點:
兩岸融合發展中紡織服裝產業的特殊價值。紡織是歷史經典產業,承載著民族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關系著民生全局利益和長遠發展。經緯交織、錦繡共美,作為兩岸合作最早、往來最密、成效最實的領域之一,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在推動經濟繁榮、促進融合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產業協同,紡織是重要紐帶;第二,民生保障,紡織是重要基石;第三,文化融通,紡織是重要載體。
應對外部不確定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意義。當前,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我們正處在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特殊時刻。兩岸一衣帶水、一脈相承。加強產業合作不僅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現實需要,更是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代機遇的戰略選擇。一是以合作為基,構築產業安全屏障;二是以合作為舟,共拓市場價值藍海;三是以合作為徑,達成綠色發展目標;四是以合作為翼,搶占科技創新高點。
加強產業合作,共建錦繡中華。兩岸的合作關系產業安全、未來空間,是基於現實發展需求和產業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唯有合作,方能共克時艱;唯有合作,方能共創未來。當前,大陸紡織產業正在從“大而全”到“強而韌”躍遷。圍繞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以人為本的健康產業的新定位,大陸正加快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這為兩岸產業深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提供廣闊舞台。圍繞兩岸產業合作,孫瑞哲提出三點倡議:一要共築產業創新高地;二要共創中華時尚風格;三要共建人民美好生活。

台灣紡織業拓展會副董事長黃莊芳容在致辭時介紹,2024年,台灣紡織成衣出口總值達67.4億美元,較上年成長1.5%,貿易順差為30.8億美元;進口總值為36.5億美元,與前一年持平。而兩岸紡織品雙邊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22億美元到2024年的24.7億美元,10年間增長約12%。在全球經貿情勢日益多變之下,兩岸的紡織產業如何發揮彼此優勢,促進優勢互補之合作關系,已成為業界的共同期待。

面對當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紡織產業面臨前所未見的沖擊,本次會議的主題環繞在全球供應鏈的競合與挑戰,建構雙邊產業緊密合作、共創未來的相關議題。海峽兩岸的紡織產業都面臨缺工的狀況,許多業者都在海外布局,雙方的紡織業也都著重發展永續循環以及高附加價值的紡織品,相信通過彼此經驗的分享以及資訊的交流,能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為兩岸紡織業開創新的契機。

吳江區委副書記、區長孫建江在致辭中對遠道而來的兩岸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吳江發展的各界代表表示衷心感謝。孫建江表示,吳江素有魚米之鄉和絲綢之府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近年來,盛澤鎮不斷推動紡織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建設完成首個紡織領域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先進功能纖維中試平台和盛虹先進印染制造中試平台獲批工信部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台名單,形成了良好的紡織業發展生態。孫建江指出,紡織業是兩岸合作起步最早、往來最密、成效最實的行業,此次會議落地吳江,既是對吳江紡織產業發展的認可,更為兩岸業界深化合作再次提供重要契機,吳江將一如既往支持在吳台企發展,持續搭建服務平台,幫助台企搶占市場先機,贏得發展優勢,在國家戰略平台上互相成就,實現共贏。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經濟局局長彭慶恩表示,本屆研討會以兩岸紡織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合與挑戰為主題,凝聚兩岸企業家智慧,探尋便捷的發展新路徑,可謂恰逢其時。

他還就進一步深化兩岸紡織領域合作談到了三點體會:一是應對變局,我們要堅定信心;二是面對新局,我們要勇於創新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模式;三是維護大局,我們要攜手前行。彭慶恩強調,不管未來如何變化,科學發展始終是主旋律,合作共贏始終是硬道理,希望兩岸企業家紡織業界的朋友在更高層次、更高領域、更大範圍內對兩岸行業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變革挑戰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主旨發言 大陸築基提質
在兩岸紡織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環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台灣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分別介紹了大陸和台灣紡織業的發展情況,並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了展望。

夏令敏介紹,今年以來,全球經貿秩序遭受沖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貿易壁壘高築,大陸紡織行業發展承壓進一步加大,經濟運行企穩向好的基礎仍需夯實。但憑借堅實的產業根基、完備的產業鏈條和持續增強的創新能力,大陸紡織行業完全有基礎、有能力、有信心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夏令敏談到,近年來,大陸紡織行業錨定“科技、時尚、綠色”重點發展方向,在自主創新、時尚創意、綠色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取得積極成效,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動能不斷釋放、時尚創意實力持續躍升、綠色發展體系加速構建、數字化轉型快速推進。
對於大陸紡織產業發展展望,他表示,從短期運行走勢看,大陸紡織行業發展仍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覆雜局面。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大陸紡織業將呈現以下特點:內需市場進入提質升級新階段、外部貿易環境風險仍將持續高位、纖維“萬物可織”將更趨明顯、數字化融合將持續激發創新動力、綠色低碳化轉型成為行業發展共識。

黃偉基首先介紹了台灣紡織工業現狀:台灣紡織業以上中遊為主力,下遊成衣業多在海外投資。2024年紡織產業總產值為新台幣3,336億元,較2023年增加7.7%。上遊化纖制造業產值為512億元,增加9%;中遊紡織業產值為2,612億元,增加8.1%;下遊成衣及服飾品業產值為212億元,減少0.7%。上遊與中遊產值合計占紡織產業總產值比重94%。

談及台灣紡織業對大陸貿易情況,黃偉基談到,台灣自2000年起陸續開放大陸紡織品進口,近9成成衣項目已開放;台灣自大陸輸入成衣的進口值從2010年的5.4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9.9億美元,增幅83%,大陸仍是台灣最大的成衣供應來源。大陸是台灣紡織品及成衣第二大出口市場,2024年對大陸出口金額為8.8億美元(較上年下降5.5%),占比13%。主要出口項目為布料(占63%),其次為紗線(占26%);主要包括合成纖維長纖梭織布、塗膠布、圓編針織物、棉紗及無紡布等。黃偉基最後表示,台灣紡織業在全球市場變動及產能過剩挑戰下,通過技術創新、高值化產品、可持續發展及全球布局,持續展現韌性,維持競爭力;面對美國新關稅政策及環境可持續要求,積極拓展多元市場,優化供應鏈配置;展望未來,節能減排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基本門檻,台灣紡織業將朝著高附加值的衣著用紡織品與產業用紡織品方向邁進。

在下午的演講與討論環節,參會代表就兩岸紡織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合與挑戰議題進行分享與交流。

孫瑞哲在總結致辭時表示,本次會議融合了戰略與實踐、宏觀與微觀層面的探討。兩岸紡織產業同仁的交流已從最初的陌生、試探,發展到如今的親密協同,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這是交流的重要成果。他表示,深化兩岸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新思路、新路徑,並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應用;深化場景創新合作,紡織業需從“產業鏈思維”轉向“場景化思維”;深化出海體系建設。
他最後談到,中華民族崛起是兩岸共同心願,情同則親和,親和則合作興。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創錦繡未來!

黃莊芳容在總結發言時表示,這次會議經過雙方代表精彩的報告,以及踴躍的發言,達到充分的交流。希望今後兩岸紡織產業攜手深化合作,以應對更加嚴峻的全球經貿挑戰,共創紡織市場的蓬勃發展與繁榮未來。
她同時還指出,面對現今全球貿易秩序的不利局勢,兩岸紡織業更應該加強合作,密切關注相關發展,並且積極尋求有效的策略,以應對關稅風暴,確保企業的穩定營運與永續發展。同時,透過強化自身競爭力和市場的適應能力,為未來長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