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儘管受到全球經濟走弱、地緣政治衝突和國內疫情散發等超預期因素的衝擊,中國紡織行業仍承壓回升,呈現了產業鏈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紡織業、化纖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8%和84%,較上年同期分別回落1.7和2.1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同期全國工業75.4%的產能利用水平。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9%,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8.7個百分點。 1-7月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減少5.6%。
在內需下滑的同時,紡織服裝外貿出口則實現穩定增長。中國海關數據顯示,1-7月,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893.5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其中紡織品出口898億美元,增長11.9%,服裝出口995.6億美元,增長12.9%。
展望全年,國內外形勢更加錯綜複雜,全年實現平穩運行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國際市場需求走弱風險增大。歐美通脹持續高企,零售商庫存壓力增大,採購需求放緩,大量訂單被取消。二是受經貿摩擦、訂單轉移等因素影響,中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有較大下降。上半年,美國市場上,中國份額減少4.6個百分點,越南、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份額則分別增長1.8、1.0、2.0和0.5個百分點。三是海外供應鏈較快復甦,訂單轉移呈現加速跡象。上半年,越南紡織服裝出口增長12.1%,1-5月,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出口分別增長33.9%、17.4%和20%。四是供應鏈瓶頸有所緩解,但海運費降低仍有下調空間。今年7月,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比今年1月最高峰降低7.7%,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高出16.5%。五是近期國內棉花、棉紗價格雖因內需低迷而下調,但化纖原料受石油價格帶動仍處高位,對我出口盈利產生較大壓力。六是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以“涉疆法案”為標誌的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凸顯,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可控因素增加。 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和實施“貿易工具”相關的決議,也表明歐盟在向美國靠攏,限制中國產品的可能性增加。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全球2022年GDP增速預測從4月份預估的3.6%降至3.2%,將美國2022年GDP增速預測從4月份的3.7%下調至2.3%;將2022年日本經濟增長預測從4月份的2.4%下調至1.7%;將歐元區2022年的增長預期從4月份的2.8%下調至2.6%;預測2022年俄羅斯經濟萎縮6.0%。 IMF表示,經濟衰退的風險在2023年將尤為突出。可以預見,下半年外貿形勢將更加複雜嚴峻,我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將面臨國際需求走弱、海外供應鏈競爭和經貿摩擦的多重壓力與風險挑戰。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