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150期-港商覓出路    放眼雙循環新藍海

特首選舉圓滿舉行,香港將迎來以李家超為首的新一任管治班子,實現良政善治新格局。筆者多次向新政府指出,通關是工商界最急切的訴求,香港要重振經濟,要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紡織及製衣界,要放眼亞洲,主動尋找商機,開拓這片新藍海。

一直以來香港廠家的主要客戶是歐美市場,但近年因新冠疫情及歐美市場方方面面的不確定性因素,不少同業大嘆生意難做。然而,一片新藍海正在眼前。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建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全面促進消費,即使在疫情最艱難的時期,中國品牌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都如期舉行,顯示落實政策的決心。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今年1月1日生效,進一步削減關稅及貿易壁壘,目標10年內取消所有關稅,由東盟國家生產,再出口銷往內地,是大有可為的經貿新路線。

經貿新路線:東盟生產出口內地

事實上,不少香港廠家早年已在東盟設廠,其中一個原因是東盟的勞動力成本極具競爭力,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顯示,2021 年柬埔寨製造業工人全年平均薪金為3236 美元,越南為 4571 美元,馬來西亞為 8466 美元,而中國為 12,923 美元。加上區內有完整的供應鏈,點對點物流鐵路段,以及一體化的清關程序,可以預見隨著內地工人薪資提高,東盟出口的服裝將更有競爭力。

另一方面,中國的知名品牌亦不斷崛起,例如李寧、安踏、361、海瀾之家等,內地品牌亦有興趣與港商合作,因香港的設計擅長運用創新意念及嶄新物料,並有敏銳的國際潮流觸角。根據筆者以往的經驗,內地品牌的訂單價格,不會比海外品牌低。

可是,2020年東盟出口至中國的服裝類產品只有25億美金,相較出口往美國達216億、歐洲92億、日本63億,反映無論是香港或東盟的廠商,都未曾真正開拓內地市場。筆者早前出席東盟紡織工業聯盟(AFTEX) 的線上會議,向東盟企業家分析內地雙循環格局下的機遇與潛力,他們都反應雀躍,深感興趣,期待疫情後可組團到內地探索商機,香港紡織及製衣界亦不可錯失良機。

優勢互補  達致三贏      

筆者以往亦多次建議,港商應與內地品牌合作「併船出海」,共同開拓銷售東盟、一帶一路市場。東盟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結構年青、人均收入提高,當地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快速擴張,消費潛力巨大;中國品牌產品性價比高,正對應了其需求;而港商則擁有廣闊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與「外循環」的國際市場有緊密聯繫,可助力中國品牌「走出去」,達至三贏。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和開放的經濟體,一直緊貼內地的發展,並從中發掘互惠雙贏的商機。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50年亞洲將佔全球GDP 52%,可以預見未來是亞洲的時代,香港及港商都應及早把握國家雙循環帶來的機遇,在亞洲一體化的新浪潮中搶佔一席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亨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