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從低谷逐步復甦,在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出口的帶動下,2020年1至10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406.2億美元,增長9.5%,其中紡織品出口1296.1億美元,增長31.9%,服裝出口1110.1億美元,下降8.6%。
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出口大幅增長。中國紡織服裝業具有產業鏈完整、供應鏈高效的優勢,在疫情衝擊下,紡織服裝行業憑藉強大的製造優勢和供應鏈整合能力,迅速轉產防疫物資,對接國際客戶網絡,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貢獻。據WTO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佔全球口罩貿易的50%以上。截至10月20日,中國總計出口口罩1790多億隻、防護服17.3億件,防疫物資出口約佔中國紡織服裝總出口的24%。
防疫物資之外的常規產品出口大幅下降。 1至9月,防疫物資之外的常規紡織服裝產品出口1633.2億美元,同比下降17.3%。其中口罩之外的常規紡織品出口約749.5億美元,同比下降15%,防護服之外的常規服裝出口883.7億美元,同比下降19%。常規紡織服裝出口8月以來呈現積極復甦勢頭。自8月起,受市場需求回升、其他供應國疫情爆發導致訂單回流等因素影響,中國服裝出口連續三個月實現增長,8、9、10月當月出口分別增長6.6%、6.2%和6.6% 。
紡織服裝出口雖逐步企穩回升,但也應看到,國際貿易形勢愈發嚴峻與錯綜複雜。明年上半年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國際市場需求難以全面恢復,歐美等時尚零售商倒閉潮仍在持續。中國紡織服裝外貿出口將面臨諸多不穩定性因素,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下行壓力較大。
根據利豐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報告,全球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採購格局的重構趨勢,包括,分散採購基地;供應鏈的近岸化及區域化;關鍵原材料、部件及中間投入消耗品的雙地或多地採購;以及讓供應鏈更透明更具靈活性的數字化。今後一段時期,國際服裝採購模式將會是「中國+越南+眾多亞洲低成本生產國」。享有人口紅利和貿易優惠安排的低成本國家將成為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新採購基地。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現有採購基地須向高端消費品和高增值生產活動轉型,否則可能會被淘汰。總體而言,在較長時期內,亞洲仍將是強勁的時裝產品製造基地,而中國在全球時裝出口的份額將會逐步下降。
展望明年出口形勢,從需求端看:如果把中國出口中間產品的最終市場考慮在內,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程度高達60至70%,所以發達國家的疫情防控形勢和需求變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很大。截至8月,美國已有45家大型公司申請了破產保護,其中不乏J.Crew、JCPenney、Neiman Marcus和Lord & Taylor等主要時尚零售商,疫情對服裝業的打擊程度超過08年金融危機。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的消費市場需求已恢復至疫情前的80%-90%左右,但即使疫情平穩,預計要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可能還需要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如果疫情惡化,則需求將更難恢復。
從供給端看:東南亞國家疫情防控形勢的好壞,對中國的出口有直接影響。如果周邊國家開工率足,則中國的最終產品訂單會加速轉走,中間產品訂單會增加;如果周邊國家受疫情影響,開工率不足,則一方面會導致訂單回流到中國,而另一方面對中國紗線、面料等產品的需求也可能大幅減弱。
從經貿摩擦情況看: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美國採購商在加速把訂單從中國轉走。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9月,美國自中國進口紡織服裝產品下降38.4%,其中進口服裝下降45.5%,其中進口棉製服裝下降高達52.5%。美國是中國第一大紡織服裝出口單一國別市場,其下滑趨勢之嚴重值得關注。此外,印尼等國對中國連續發起貿易保護調查,涉案金額較大,也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從人民幣匯率角度看: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過快,預計人民幣升值趨勢大概率將持續一段時間,勢必對出口企業的出口規模和盈利水平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力供給不足等長期存在的問題也將繼續影響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走勢。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於11月15日正式簽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作為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為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RCEP對未來中國及亞洲區域更加緊密的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將進一步增強區域內紡織服裝價值鏈的合作,增強中國在亞洲紡織服裝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應利用好此次契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各國間優勢互補的產業鍊和價值鏈。未來世界經濟看東方,中國紡織服裝外貿高質量發展空間充滿期待。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