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144期-談品牌—從夜經濟談起

朋友有新產品推出市場,在香港尖沙咀一著名書店做了一個直播,獲安排的時間是晚上十時正。這也使我想起年前做的一個研究,曾經在每星期六的下午兩點,安排研究員在香港的繁忙街上,在半小時內隨意拍街照,目的是看潮流和品牌喜好的變化。但後來發覺,在下午兩點,街上行人不及想像中多,尤其年青人。後來,這些學生硏究員跟我說,很多人這時候都剛起床,甚至還未起床。 而最近,在線上教學,也有機會隨意問學生他們的作息時間,似乎很多都習慣晚睡,零晨一點、兩點才睡也佷普通。問他們晚睡的原因,最常說的答案會是要溫習,但再細問溫習的細節,很多時候都是有一面上網一邊溫習。

這種不同的生活模式,隨著網購的流行,已經成為一個新的顧客群。似乎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不分地域。剛閲讀了一些報告,其中一份是由阿里巴巴在國內做的研究,內容也值得我們一些思考。報告中,晚上活動的主要顧客分為幾類,有精緻媽媽、 新銳白領、小鎮青年與 Gen Z,這四組消費群組佔了整個晚上網上消費群的超過一半人數。而有趣的是, 在這羣組中,美妝用品是主要的商品,主要原因不管是為了什麼,捱夜都會令到皮膚變差,而這情況是不分男女,不單是女性。個人認為,男性美妝用品肯定會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因不管男女,美的標準也正在改變,正當大家在疑問為何李佳琦,一位男生可以成為口紅一哥,這疑問己經變成接受甚至羡慕,對男性形象(Masculinity)也似乎有多一個解讀。

在阿里巴巴這個研究中,還有一點有趣的是,凌晨時段的購買是比較有目的,就是說消費者早已知道自己想購買甚麼,而一點過後也逐漸比較隨意,報告用的字眼「逛中購」,也就是在不同網站邊逛邊購物,所以在不同時段、不同群組,所用的策略也不一樣。甚麼時段做直播,甚麼時段送禮物,甚麼樣的禮物…..

互聯網與中國市場,節奏快,市場大,對很多傳統市場、消費、品牌的理論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師

廖泳新博士

tcliuws@polyu.edu.hk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