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境外疫情蔓延勢頭難以有效遏制的影響,我國紡織服裝外貿出口下滑。一方面,國際市場低迷,企業在手訂單取消和推遲情況嚴重、新增訂單恢復緩慢,未來預期不明朗;另一方面,部分企業迅速轉產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短期內部分彌補了常規產品出口下降的損失。從全年來看,全行業仍然面臨需求下滑、訂單缺失的困境。
2020年1至4月,我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666.2億美元,下降10%(全國貨物貿易出口下降9%),其中紡織品出口373.1億美元,增長2.9%,服裝出口293.1億美元,下降22.3%。
紡織品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口罩出口激增帶動。據海關發佈的資料,今年3月1日至5月16日,僅兩個半月的時間,全國共驗放出口防疫物資價值1344億元,其中紡織服裝產品包括:口罩509億隻;防護服2.16億件;外科手套10.4億雙。據估算,僅此2個半月的時間,防疫用紡織品出口同比淨增長金額即可達150億美元左右。
服裝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一是2月中國疫情嚴重、工廠停工、復工復產和供應鏈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在手訂單無法生產或交運,導致被迫轉走;二是各國3、4月以來採取社交隔離政策,大量非必需品實體零售商關店,品牌商銷售大幅下滑;三是各國失業人數暴增,收入銳減,對時裝等非必需品需求下降;四是居家辦公、社交隔離等導致的疫情期間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對大多數時裝品類的需求都出現下降。
從國際市場趨勢看,3月和4月,美國服裝零售分別暴跌50.5%和78.8%,英國服裝零售分別下降34.9%和50.2%,德國3月服裝零售下降51.9%。全球主要服裝零售商銷售額也大幅下降,H&M 3月1日至5月6日期間整體銷售額同比下跌57%,優衣庫4月銷售額下降57.7%。J.C.Penney、Nieman Marcus、J.Crew、Stage Stores、Galeria Karstadt Kaufhof等老牌大型零售商紛紛申請破產保護,市場低迷程度屢創新低。5月以來,歐美日等主要市場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寬,多國零售商店鋪開始重啟,市場開始緩慢恢復,但需求大幅下降的情況已成定局。據麥肯錫預測,今年全球時裝市場預計下降27-30%,波士頓諮詢也預測今年全球時裝及奢侈品市場將下降25-35%。
據麥肯錫公司5月份發佈的《全球服裝採購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18%的採購商預計將減少5-20%,45%的採購商預計採購量將減少20-50%,22%的採購商預計將暴跌50%以上。下半年形勢稍好,但仍很嚴峻,34%的採購商預計將減少5-20%,49%的採購商預計採購量將減少20-50%,7%的採購商預計將減少50%以上。
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國是我國在國際市場重要的競爭對手。一季度,中國紡織服裝在美國進口市場份額為22.6%,同比減少9個百分點(其中服裝份額降至19.6%,首度跌破20%),而越南的份額增加了2個百分點,印度和孟加拉份額分別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紡織服裝在日本市場份額為49.9%,首度跌破50%,同比減少4.5個百分點,而越南的份額增加了2.2個百分點。
一個值得關注的積極動向是,一季度中國的疫情加劇了訂單向其他低成本國家的轉移,但由於中國具有強大的全產業鏈和極具韌性的供應鏈,在二季度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反而更能凸顯我們的優勢。據上述麥肯錫調查報告顯示,與疫情之前相比,今年疫情的發生反而將導致今年內部分訂單回流到中國。根據新冠疫情之前的調查,未來五年沒有採購商計劃增加從中國的採購,而現在有13%的採購主管預計來自中國的份額將會增加,即新冠疫情略微減緩了將採購數量移出中國的趨勢。原因一是中國應對疫情的成功,成功降低了從中國採購的風險,二是中國強大的價值鏈整合能力,作為原材料供應商起到關鍵作用。
從全年形勢看,首先,口罩等防疫物資出口將繼續拉動全年出口降幅收窄,出口高峰期可能集中在二季度,伴隨著國外部分國家解禁,逐步復工復產,對民用防疫物資仍有大量需求,據估計,全球年口罩需求量在2700億隻左右,預計新增需求將持續至年內;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人員流動性減弱、失業率提高等因素將從根本上抑制全球對服裝、家紡等消費品的需求;此外,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家受疫情影響,復工緩慢、開工率不足,對我國紗線、面料等產品的需求和依存度也大幅減弱。上半年,國際需求在4至5月可能觸底,下半年,隨著疫情的控制,期待國際市場能夠緩慢復甦,重現曙光。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