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環球多個經濟體增長放緩,而受中美貿易摩擦,加上本地社會事件影響,本港經濟經濟下行風險正在增加。新一年將至,本港2020年的經濟走向又會如何?紡織業界在當下的經濟情勢下,同時面對轉型挑戰,又如何在時代中持續發展、突圍而出?
內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亞洲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最新預計亞洲區今年增長5%,較4月份預測低0.4個百分點;最新預計香港今年增長0.3%,較之前預測大幅下調2.4個百分點,為亞洲區內最低經濟體。IMF更指,香港社會動蕩或成亞洲區內風險源頭,若政治局勢持續惡化,屆時將會對區內經濟體產生外溢效應。
亞洲經濟遇周期性放緩
IMF 11月20日發布《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亞洲經濟增速為5.1%,較半年前預測減少0.3個百分點,創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增速;而且,亞洲經濟增速下調幅度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至於香港2020年經濟增長為1.5%,亦較之前預測下調1.5個百分點。
IMF指,亞洲區近期增長前景已顯著惡化。全球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加上貿易措施扭曲,以及主要貿易夥伴經濟增長放緩等,都影響亞太地區經濟增長。該組織強調,經濟周期性放緩凸顯推動結構改革的緊迫性。IMF又認為,亞洲區經濟下行的外部風險包括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可能進一步深化、主要貿易夥伴增長弱於預期、油價上漲以及英國「無序脫歐」;內部風險則包括中國內地經濟放緩速度超預期、地區緊張局勢惡化,如日韓雙邊關係、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以及更加頻繁的自然災害等。
多間大行下調本港經濟增速
事實上,近期多間大行亦紛紛削減本港經濟增長預測,部分大行預測較IMF更負面。例如,摩根士丹利將今年香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預測,由收縮0.3%進一步下調至收縮0.8%,並預計下半年增長跌至-2%,為2009年以來最差。惟在政府支持措施下,明年可能恢復至增長0.8%。大摩亦對本港樓市股市持審慎態度,雖然2019年施政報告部分政策支持樓市需求,但未能完全抵銷短期來自內外的打擊,認為增長前景未見底,繼續維持樓價至2020年首季較今年6月高峰下跌10%的預測。
其他大行亦看淡香港經濟前景。其中,花旗發表的亞太區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香港經濟增長預測由原來1.8%降至0.6%,同時調低對2020年GDP增長預測,由原來的2%降至1.4%,反映本港零售旅遊行業前景透明度受損。摩根大通則指,基於香港第二季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就社會事件於短期能獲解決的可能性存在不明朗,且中美貿易戰持續,該行料香港於2019年經濟增長為按年升0.3%。
金融業人士對前景不樂觀
瑞銀集團(UBS)在對全球360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進行調查顯示,55%的家族辦公室預計到2020年時經濟將會陷入衰退。為了降低風險,45%的家族辦公室已經在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包括轉向債券和房地產等,而42%的家族辦公室則正在增加現金儲備。調查還顯示,五分之一的家族辦公室正在減少投資中的槓桿敞口,原因是其預測2020年經濟將會陷入衰退。
根據澳洲會計師公會調查顯示,逾6成來自會計及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料香港經濟將於2020年繼續出現衰退。相比以往調查中,預期2019年出現衰退的人數當時僅有2成,認為2018年出現衰退人數更只有4%,顯示金融業對本地經濟信心顯著下降。此外,有7成受訪者認為明年香港競爭力將下降,較去年升25%。
調查中,最多受訪者認為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下降幅度將會超過1%,佔整體超過4成。而被問及最有助於本港經濟發展的因素時,最多受訪者選擇香港的低稅率、簡單稅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
經濟不明朗 紡織業態度謹慎
本港經濟正面對增長放緩,各行各業都在尋求突圍之法,紡織業界又可如何持續發展?前景又是如何?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認為,在種種經濟不明朗因素下,業界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不過她認為,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一直在放緩,然而亞洲暫未受太大影響;她指出不少大型廠商不止擁有美國市場,在亞洲亦有基地,未來應將重心放在亞洲市場;而中型、大型紡織公司及品牌由於根基紮實,加上市場需求仍然很大,影響不大,但她觀察到大多數公司及品牌仍是謹慎為先,不會貿然尋找新廠商合作。
至於小型公司及品牌,陳慧欣認為它們雖然未必有足夠資源,但勝在彈性高。「不少新公司、新進設計師特別着重『可持續發展』理念,又聚焦新科技、新技術的研發,亦有不少嶄新設計。而挑戰就在於能否找到合適的廠商合作。」
創新突圍 實踐可持續發展
她續談及,近年各行各業都在面對轉型,而「可持續發展」是近年各行各業重視的發展趨勢,同樣是紡織業界一個重要議題。「在生產時減少碳排放、研發新技術、利用再造物料、回收再造等,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目標,而是要變成實質措施。不少公司更訂下自身發展路綫圖,訂下如2020年、2030年的目標。」她又指,時下不少消費者反快時尚,追求優質物料、個性化及原創設計,這些市場的聲音和新趨勢,令公司及品牌有了新的方向。她又認為,今時今日廠商擔當的角色,遠遠不止是「製衣」,而是在物料運用、技術開發、物流上都可提供意見予設計師,以配合品牌的發展需要。
「有的人誤以為要實踐『可持續發展』須投放很多資金、資源,但長遠而言,不但可保護環境,亦可減低支出,業界實應為轉型做好準備。」陳慧欣認為,紡織業是很傳統的一個行業,利用創新思維去作出改變,才是企業的突圍之道。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