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s;

137期-亞洲經濟:放緩而不是衰退

今年亞洲(日本除外)實際GDP增速料將放緩0.5個百分點至5.8%。受週期性放緩影響,我們預期亞洲增長放緩主要發生在上半年,下半年則基本持平。但確切時間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貿易動能以及IT行業放緩的程度。鑒於美聯儲暫停加息腳步、中國寬鬆政策全面發力、通脹依然溫和,預計2019年亞洲仍將保持良性貨幣環境。因此,儘管經濟減速,但我們相信今年亞洲將能避免陷入衰退。

亞洲處於週期後段何處?

經濟放緩

亞洲月度經濟活動指標已低於趨勢水平,歐盟增長停滯、美國經濟放緩對亞洲的影響可見一斑。出口疲軟、企業盈利下滑,將導致今年亞洲經濟增長從2018年的6.2%放緩至5.8%。考慮到中美談判尚無定案,且美聯儲未來的政策路徑仍不確定,市場日益擔憂與2014–15年類似甚至更糟糕的經濟大幅下行即將到來。

我們則認為,2019年亞洲增長將溫和放緩,但週期後段並不意味著衰退近在眼前 – 只要美國GDP保持正增長。在亞洲,企業與財政情況都指向增長不至於大幅度、持久地下滑。就中國而言,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債務負擔,中國政府持續出臺寬鬆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已從去年的低點復蘇。

2019年出口將現週期性放緩

中國之外的亞洲出口(外圍貿易集團)通常在美國經濟兩次大幅衰退的間隙放緩,2019年應該是又一個間隙期。除了全球增長放緩之外(瑞銀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18年的3.8%降至3.5%),關稅威脅也帶來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關稅升高以及貿易爭端或長期持續的威脅,仍是拖累2019年第一季度貿易下行的一大隱憂,將導致亞洲出口在該季度轉為負增長。

中國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因基數效應而回升,但環比數據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以3個月出口環比增速來看,韓國、中國和越南分別下滑4.6%、3.4%和4.1%,考慮到去年第四季度提前出口的影響,這種下滑趨勢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進一步加重。到下半年,貿易下行勢頭可能有所緩和,出口增速將在週期性放緩0–5個百分點後企穩(2018年增速為9%)。然而,隨之而來的第二波效應是企業資本開支放緩,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IT行業走軟、企業定價能力疲弱、中美貿易前途未蔔,導致資本開支放緩。

IT行業拖累工業生產

工業生產放緩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IT行業,尤其是北亞地區。例如,韓國無線設備、半導體、平板顯示器以及電腦等IT產品出口環比增長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來持續減速,目前均呈現收縮狀態。去年12月IT工業產值同比增速從8月時的峰值14%急劇萎縮至4%。更普遍而言,出貨量減少,而庫存增加,很可能導致工業生產放緩持續期拉長,今年大多數時間裡工業生產增速都將在低個位數徘徊。

企業定價能力不容樂觀

從宏觀層面來看,有兩個因素 — 投資與定價 — 能幫助我們評估增長放緩已至何處,尤其是全球週期性行業,例如IT和大宗商品。從定價來看,1月份亞洲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增長從2018年中時的高點4.4%跌至僅0.8%的水平,材料和化工產品價格尤其疲軟。整個北亞地區的主要電子產品價格仍處於跌勢。

原油、基本金屬以及化學品的供需情況已更為平衡,意味著生產者價格(PPI)不會再重演2015年大幅下滑的情景。但即使布倫特原油價格重回每桶75美元(CIO的12個月預測值),但美國與歐元區的消費者價格(CPI)通脹放緩0.5–1.0%,預示今年生產者定價能力疲弱。在上半年的小幅通縮之後,我們預期今年PPI增長僅0–1%。

投資進一步放緩

投資增長正在減速,我們預期至少上半年仍將疲軟。印度、印尼以及菲律賓的投資增長相對較高,且主要由基建驅動,其他地區則放緩,且是由企業驅動。韓國的投資衰退已進入第四個季度,但降幅正在緩和,且應會在第三季度轉為正增長。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的機械設備投資則停滯。

貨幣條件更為寬鬆

與去年相比,由於美聯儲暫停加息、中國出臺刺激經濟政策,貨幣條件變得更為寬鬆。受食品和能源價格走低甚至負增長影響,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回落,核心通脹有所緩和。所有這些都將推動境內債券收益率下滑,有助於在上半年營造出更有利於債券的宏觀環境。

多個央行紛紛釋出鴿派信號。截至目前只有印度已降息,作為大選前的一大舉措。地區性廣泛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如果美聯儲語調更偏鴿派的話,但這不是我們的基準情景(我們預測聯儲將在今年9月再度加息)。

(本文僅旨在提供資料訊息,瑞銀不會就該等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並不應被視爲是針對任何交易之招攬、建議或要約而構成任何形式之法律行為。©UBS 2016。本行三把鎖匙的標誌和UBS是UBS的註册和未註册商標。版權所有。)

瑞銀財富管投資總監辦公室經濟學家

韋輝廉 (Philip Wyatt)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