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剛公佈《施政報告》,主題聚焦經濟與民生兩大核心,為香港加快實現「由治及興」奠定堅實基礎,不僅強化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獨特地位,也為業界帶來發展機遇。當中,筆者留意到,特區政府連續三年在報告中提及「香港時裝薈」,充分體現政府對紡織及製衣界的重視。
今年「香港時裝薈」更進一步,與巴黎及米蘭時裝周聯乘合作,標誌著活動邁向更國際化、盛事化的新階段。一方面通過與全球頂尖時裝周的深度合作,香港設計師和品牌將有更多機會走向國際舞台,展示獨特的創意與文化融合力。另一方面亦能吸引國際買家來港採購,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拓展市場的契機,鞏固香港作為亞洲時尚樞紐的地位。
而「時裝薈」的成功舉辦,不僅能提升香港時尚產業的國際聲譽,更能帶動旅遊、餐飲、酒店及零售等周邊產業的繁榮,形成多贏的「盛事經濟」效應。
設「出海專班」 併船出海
筆者日前參加了2025泉州時尚周,注意到有港資企業正積極招攬內地品牌進駐香港,顯示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窗口的獨特優勢。在中美關稅戰持續影響下,內地品牌「出海」需求加速,而香港憑藉其八大中心、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及專業服務,成為內企進軍國際市場的首選試點。
報告提出的「出海專班」為業界提供了實質支持。透過與地方政協、同鄉會、聯誼會等合作,業界可制定精準的招商引資策略,吸引內地品牌來港發展,尤其在設計、品牌管理和市場推廣領域展開合作。這不僅為香港紡織業注入新動能,也讓內地企業借助香港的國際網絡實現「併船出海」。以內地約5000萬家中小企業為例,哪怕只有一小部分選擇來港設立辦事處或採購中心,也將為香港經濟和紡織業帶來顯著增長。
增經貿辦 助業界站穩腳跟
筆者亦十分歡迎,報告提出增設吉隆坡經貿辦,這是一個好開始。政府新設經貿辦,可與當地政府、商會及行業協會建立更緊密聯繫,為港商在海外設廠和經營開闢渠道,助力企業在東盟等新興市場站穩腳跟。
事實上,很多業界早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投資設廠,如在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地建立生產基地。筆者期望,政府能設立更多經貿辦,尤其在紡織業界的投資生產地,為業界拓展東盟市場提供更直接的支援。業界應積極把握這一政策紅利,通過與內地及東盟企業合作,結合東盟的製造成本優勢,打造高附加值產品,進一步搶佔全球市場份額。 總括而言,今年的《施政報告》為業界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藍圖,從「時裝薈」的國際化、「出海專班」的招商引資,到經貿辦的市場拓展支持,都看到機遇處處。筆者認為,業界應善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及政府政策支援,與內地及東盟企業深化合作,共同開拓新興市場,把握好這個「黃金機會」,共同推動香港紡織及製衣邁向新台階。
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香港紡織業聯會名譽會長
陳亨利